• 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

    七载飞跃 双流自贸试验区铸就内陆开放新高地


  • 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

        

    □雨田 (图片由双流自贸试验区提供)

    自挂牌以来,双流自贸试验区累计高质量完成试验任务
    287项、自主改革63
    形成制度创新案例
    176
    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案例超
    30
    其中形成全国复制推广重大改革经验
    4
    全省复制推广经验
    24

      今年是双流自贸试验区挂牌的第七个年头,也是其迎来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现场会的重要时刻。9月19日—20日,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此举行,这是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现场会首次在地方举办。
      现场会以“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为主题,举行全体会议、小组讨论,同时现场调研了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等点位。
      七年时光,见证了双流自贸试验区的成长与蜕变。从一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到如今硕果累累的“高产田”,双流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航空”为特色,走出了一条内陆开放的新路径。

    聚焦“大通道” 构建航空门户枢纽
      构建航空门户枢纽,从成立伊始,便是双流自贸试验区的关键词。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双流自贸试验区不断优化航空资源配置,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七年间,双流自贸试验区在航空领域的布局和投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树立了新的标杆。
      如何布局?双流选择“客货并举”。上半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567.4万人次和货邮吞吐量2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4%和14.9%,实现了旅客吞吐量与货邮吞吐量的双增长。
      数月前,占地5500平方米、拥有20个专用机位的成都公务机基地(FBO)正式宣布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重要枢纽城市,在公务航空与低空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构建临空精品商务门户。双流自贸试验区创新跨航司免费改签、实施宽体机奖励等举措,加速布局“北上广深乌拉宁杭”重点城市精品快线网络,快线旅客占比超55%,领先中西部、比肩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货运航线网络的加速布局,是双流自贸试验区构建航空门户枢纽的又一重要举措。
      6月2日,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首次开通中西部直飞巴黎的定班全货机航线。目前,双流国际机场已构建了25条连接欧洲、北美、亚洲的货运航线网络。这些航线的开通,不仅为进出口产品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也为全球货物集散中心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双流自贸试验区还创新了“空铁联运一单制”模式,这一模式被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双流自贸试验区的通关效率,更为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聚焦“大口岸”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一路走来,双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聚焦“大口岸”,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走进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海吉星市场,智利三文鱼、北大西洋鲑鱼、波士顿龙虾等来自全球的海鲜琳琅满目。这背后,离不开成都双流机场海关的高效通关服务。为确保货物能够“7×24小时”全天候随时进行申报和查验,成都双流机场海关为水果、冰鲜水产品等高时效性要求的进口商品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及时的通关服务。
      其中,“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是双流自贸试验区在口岸建设上的一大创新。这一模式通过“附条件提离”和“合格入市”两段监管,大大降低了生鲜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据统计,“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降低生鲜通关成本约60%,被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推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三文鱼进口贸易量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双流自贸试验区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双流自贸试验区还创新了“国际快件中心安检前置”模式,将国际快件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目前,双流自贸试验区正积极推动首单国际“空空中转”落地。通过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快件中心改造,实现跨电货物、国际快件“1次交运、1次通关、1次安检”,形成口岸—场所“大通关”模式。这些举措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双流自贸试验区的通关便利化水平,为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挂牌以来,双流自贸试验区已建成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及7类指定监管场地(口岸)等一批高质量开放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双流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今,双流自贸试验区的年外贸规模突破800亿元,位居成都市第二,占全市的11%、占全省的9%。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双流自贸试验区在口岸建设上的不断努力和创新。

    聚焦“产业链” 激发航空产业活力
      在构建航空门户枢纽和打造对外开放高地的同时,双流自贸试验区还聚焦“产业链”先行先试,致力于激发航空产业活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在航空维修领域,双流自贸试验区实现了重要突破。走进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广牧路的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内,一架空客A330飞机正在进行拆解回收利用。这是双流自贸试验区在航空维修领域的重要成果。6月,空客区外保税维修试点获商务部等3部委批复同意,这一试点的成功实施,不仅化解了“国际业务成本高”的难题,还预计带动年飞机停放维修50架次以上。这一成果的取得,为双流自贸试验区的航空维修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保税监管模式上,双流自贸试验区也不断创新。通过创新“零部件便捷出区”等保税监管模式,双流自贸试验区使发动机保税维修成本降低2%—5%。这一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如今,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实现产值36.5亿元,增长46%,川航APU也成功申报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双流自贸试验区在保税监管模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努力。
      在航空物流产业链方面,双流自贸试验区围绕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创新了航空物流全流程数字化模式、国际出口货物多点交运模式、“一站通”安全供应链等改革20余项。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2022年底,双流自贸试验区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这是对双流自贸试验区在航空物流产业链上努力的肯定。
      在航空金融产业链方面,双流自贸试验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联合海关解决“租赁飞机不能实际入保税区、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难题,双流自贸试验区成功引进了“双流壹号”空客A330全省首架飞机整机保税融资租赁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填补了四川航空租赁产业的空白,还为双流自贸试验区的航空金融产业链注入了新的动力。如今,双流自贸试验区已吸引了一批飞机整机、发动机、模拟机等租赁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双流自贸试验区作为推动区域开放与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开放的政策环境,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服务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助力四川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一座崭新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正展翅高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