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看质看势看未来
-
川西北气矿苍溪天然气净化二厂。谢佳摄工作人员在蜀南气矿安岳采气作业区巡站。 敬宇翔 摄高石梯中心站。 黄文俊 摄川中油气矿磨溪开发项目磨溪008-17-X1井。 杨洋 摄
□欣忆
2024年,对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公司”)而言,时间的车轮留下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
1月8日,国内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800亿立方米大关。800亿立方米天然气如果全部转化成热能,相当于8个三峡电站同期发电量产生的总热量。
6月28日,国内最大页岩气生产基地——川南页岩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800亿立方米大关。按一户家庭平均每天用气1立方米计算,其累计产气量可供2.1亿户家庭使用一年。
两个800亿立方米的历史突破,是对西南油气田公司过去10年天然气高效开发的有力标注。
10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从127亿立方米增加到420亿立方米,年均增加近30亿立方米,其瞩目成就足以载入中国天然气发展史。
站在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来时路、看清脚下路、坚定前行路,意义重大。以担当标注历史,用蓝图书写未来,西南油气田公司正阔步向前。
看质 兼顾速度与质量
9月18日,天府气田中江区块传来喜讯,金浅205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证实中江区块S1气藏具有致密气的良好勘探开发条件,为天府气田持续规模探明及效益建产夯实基础。
随着天然气快速上产,西南油气田公司大力推进高效勘探、效益开发,不断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实现勘探开发方向的战略性拓展,储量可动用性持续改善,天然气产量保持高峰增长,形成“四个万亿”增储新阵地,打造“四大百亿”上产工程。在保持上产速度的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注重优化能源产业布局,高效提升市场供应能力,积极推进绿色转型。
“三驾马车”齐发力——常规气从川中古隆起核部向外围纵向多层系拓展,万亿储量场面进一步明晰,产量稳步增长,筑牢增储上产“压舱石”;
致密气从前陆隆起带层状砂岩气藏向斜坡带河道砂岩气藏转变,高效探明千亿级天府气田,用3年时间快速建成38亿立方米年产能力,培育增储上产“新阵地”;
页岩气从龙马溪组向筇竹寺组和吴家坪组拓展,建成千万吨级页岩气田,产量逐步增长,打造增储上产“增长极”。
“管网建设”优布局——不断优化管网布局,稳步推进重点管道和储气库建设,建成“四横、两纵”管网架构,形成“一寺、两峡、一坪、两场”储气格局,管网年输配能力、储气库整体库容大幅提升。大力实施销售业务体制改革,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体化专业运行,坚持“二十四字”营销工作方针,精研资源与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营销策略,不断做强做大终端市场,批零两端实现持续增长,川渝地区天然气年销量快速提升,有力保障了区域民生用气,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绿色转型”见实效——探索构建“资源互换、合资合作、产业配套”指标获取模式,持续深化市场化竞配和企地合作,获取风光、地热指标。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围绕清洁电力、伴生资源等领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持续加快项目实施,高效推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首个规模化天然气余压发电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国内首套气田水提锂中试装置,建成国内最大的单井提XAI装置之一,整体形成余压发电装机规模8.4兆瓦、碳酸锂年产能力63吨、XAI气年回收能力35.4万立方米。
看势 找准位势与趋势
看清脚下路,要找准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前行路,要看清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先看位势。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以“2025年决胜500亿立方米”为目标,矢志不渝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全面完成天然气产运储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发展成为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2023年12月14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年产天然气突破400亿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首次迈上400亿立方米新台阶。从全国看,西南油气田公司建成我国继长庆油田之后又一个年产气量超过400亿立方米的大气区,也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气产区。从目标看,跨越400亿立方米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油气田公司正处在向着500亿立方米奋进的关键期。
西南油气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骁认为,西南油气田公司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要从5个维度去寻找答案——
从党的中心任务中找答案,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本质要求,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核心支撑;
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找答案,更加深刻地理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从能源发展阶段特征中找答案,更加深刻地理解绿色低碳、质效优先、综合供给的能源发展主旋律,特别是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中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区域发展定位中找答案,更加深刻地理解四川省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重庆市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重要定位;
从集团公司战略体系中找答案,更加深刻地理解“四个坚持”兴企方略、“四化”治企准则和“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人才强企、提质增效、低成本发展、文化引领”四大战略举措。
再看趋势。更有“科技”含量,进一步把发展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是趋势之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创新。没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发展就很难高质量,发展就很难可持续。西南油气田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天然气全产业链技术谱系,改进科研选题布局,优化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内部“一盘棋”、对外“大协作”攻关机制。进一步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明确需要快速突破的攻关任务方向,聚集聚合优势资源,为多找有产能的储量、多建有产量的产能、多拿有效益的产量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技术保障。
更有“未来”眼光,进一步把发展建立在更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是趋势之二。西南油气田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勘探力度,以提升SEC储量接替率、改善油气储采比为目标,强力支撑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快速上产。加快建设西南百亿储气中心。精心组织推进深地川科1井钻探实施,确保打好打成。加大煤岩气、原油探索攻关力度,争取快速突破、早见成效。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工作,加快推进项目落实落地,重点要提升伴生矿产资源开发供应能力,持续推进川中提氦项目建设。进一步构建优化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尽快完善出台方案和一揽子配套措施,统筹做好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看未来 坚持改革与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属于未来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持续奋进“上产500亿、奋斗800亿”的新征程:到2025年,天然气年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到2035年,天然气年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建成中国第一大气田、打造中国一流天然气领军示范企业。
目标已定,奔向崭新未来的路径在哪里?
向改革要动力——西南油气田公司提出,要锚定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往实处改。着力构建公司治理“六大体系”,着力主营业务发展,着力创新驱动,着力管理提升,着力依法合规治企,着力风险防控。
往深处改。实施“五大改革行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民生保障机制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往新处改。进一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攻关主体作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明晰各科研院所职能定位、厘清职责界面。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机制,加大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向创新要活力——这些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科技进步中打造新的实力。面向未来,更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围绕海相碳酸盐岩、深层页岩气、万米科探井工程、特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质量控制和能量计量等特色领域,针对性制定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方案,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力争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勘探开发效果的同步产出。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构建以公司研究力量为核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创新联合体、高端智库等协同联动的“生态链圈层式”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动态完善天然气全产业链技术谱系,构建科研生产一体化机制,设立自由探索项目,积极推进“大项目制”“赛马制”,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转化,进一步提升科技攻关效率和成效。
加快数智赋能发展。继续围绕“业务发展、管理变革、技术赋能”三大主线,以“三个一体化协同”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科研、生产、运营协同运行能力。
向多元要潜力——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全方位推行“气、电、风、光、氢”多元化业务布局。接下来,将积极推动新能源事业发展,把“新能源发展”和“天然气上产”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搭建“规划引领、业务主导、科研支撑”的业务组织架构,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和特点,加快风光、地热指标的规模化获取,推进余压发电、提锂、提XAI等特色项目建设,构建形成“天然气+五大业务链”绿色发展西南模式,切实推动能源结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面向未来,高质量上产500亿立方米的征程气象万千。何骁表示,公司将继续以忠诚担当责任、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石油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