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亮的地标

    地标闪亮巴蜀大地 镌刻时代发展记忆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好的建筑,会成为地标。历史,则镌刻其中。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在秀美巴蜀拔地而起,成为四川发展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讲述者。
      它们,是什么?
      是一条路。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南路高楼林立、500强企业扎堆,成为展示四川经济实力的最佳窗口。
      是一座机场。建筑形态犹如神鸟展翅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自投运以来累计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见证四川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华丽身姿。
      是一个博物馆。凉山州博物院用2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诉说四川儿女“川越贫困,蜀写传奇”的时代赞歌。
      ……
      这一次,我们以历史的视角走近它们,拨开岁月背后的波澜壮阔。


    它们讲述昨日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经济腾飞的75年。2023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成为全国第六个、西部第一个迈上6万亿元台阶的省份。
      这并非一蹴而就。1952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为24.6亿元,用了21年跨上百亿元台阶;从百亿元跨上千亿元台阶,用了18年;从千亿元跨上万亿元台阶,用了16年。
      万亿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助力四川拾级而上的重要力量。贯通成都城市南北的人民南路及其沿线,正是这股力量的发源地和兴盛地。
      2005年,人民南路南延线上,成都软件产业的“摇篮”——成都天府软件园建成投用。IBM、阿里巴巴、腾讯……一批科技巨头公司在此扎堆,吸引众多IT从业者选择在成都安身立业。成都市民时常调侃:只要跨过天府立交,来到天府软件园,连空气中都透着“IT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四川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对外开放之门也越开越大。
      在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历经3年多的平稳运营,累计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该机场已连接国内航点190个,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61条,航线网络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成为四川链接世界的“桥头堡”。
      发展的果实,最终惠及人民。2023年,四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14元,是1990年的43.6倍,1991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12.1%。
      如果数据感受不够直观,不妨走进全省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凉山州的地标建筑凉山州博物院。布设在这里的脱贫攻坚展览,更能让人感受到9100万四川儿女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豪情。
      讲解员木苦阿果对展览内容烂熟于心,“这里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展厅二楼有一块灿若星河的姓名墙屏幕,8万余名省内外扶贫干部的名字流动闪烁,这份恩情凉山儿女永不忘。”


    它们蕴蓄明日力量

      造型迥异、功能不一的地标,讲述着昨日发展的老故事,也蕴蓄着明日发展的新力量。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东南方向2公里处,位于成都科学城内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主机房外形是大型蓝色立方体建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硅立方”。
      在大数据时代,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四川一直在打通“算力蜀道”。《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3)》显示,四川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第十位,运力(信息传输能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位。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是四川算力“家族”里的核心成员。这里,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是西部首个建成投运的超算中心。中心已与1500多家用户建立合作,累计完成超8800万项作业任务,包括成都企业推出的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都使用了其提供的算力服务。
      这一地标的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今年4月,天府智算中心项目一期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内点亮。作为新型算力公共基础设施,天府智算中心将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注入强劲动力。
      不止成都,巴蜀大地上,一座座蕴蓄着发展力量的地标拔地而起、接续而至。
      在宜宾,四川时代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已建成7个工厂,获评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全球“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为当地最闪亮的产业地标。今年8月底,四川时代八期项目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壮大宜宾、四川的动力电池产业规模。
      在德阳,全球最大的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基地内建成。项目研究成果将应用于电力、供热、石化、化工、油气等高排放行业的大规模碳捕集,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在阿坝,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于今年8月底建成通车,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迎来新的旅游增长热潮。如一条钢铁巨龙的川青铁路在广袤的川西高原蜿蜒穿梭,填补了川西北地区没有铁路的空白,也为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
      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从繁华都市到沃野乡村,一座座地标又在镌刻新的四川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