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用情用力,绘就时代华章





  • 《蒲公英》

    《父亲》

    《春风已经苏醒》

    《瑞鹄祥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余如波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回望流金岁月,四川文学、美术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和斐然可观的成就,在中国文学、美术的浩瀚长空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华彩。
      75年来,四川作家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深入生活”中提升境界,在“扎根人民”中开展创作,走出一条具有深厚底蕴和无限前景的文学创作道路。《随想录》《红岩》《百炼成钢》《大波》《随军散记》等名篇历久弥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战争和人》《尘埃落定》《英雄时代》《暗算》5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才情卓著;《让兰辉告诉世界》《雪山上的达娃》《云中记》《下庄村的道路》《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等佳作影响深广……
      75年来,四川作家心怀家国、情系苍生,在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丰碑上镌刻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周克芹、马识途、王火……如今,以阿来、裘山山、罗伟章、梁平、龚学敏、蒋蓝、谭楷、杨红樱、袁野、张勇、谢云宁等为领军人物的文学川军,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劲旅。四川作家以艰苦卓绝的创新创作,建构了恢宏磅礴的文学版图。
      75年来,作为文艺事业的一部分,又是文艺事业发展的形象表征,四川美术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反映出艺术与时代共振的发展节奏。例如,反映成渝铁路建设的黑白木刻《西南人民四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表现藏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套色木刻《初踏黄金路》、取材于成昆铁路建设的中国画《争分夺秒》、四川油画“乡土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父亲》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美术主题性创作以全新面貌强势回归,尤以2015年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2022年的“天府天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代表。它们以采风、创作、展览、出版、收藏为一体的方式,引领四川广大美术工作者更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抒写伟大的时代,表达人民的心声。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75年,对四川文学、美术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新征程壮丽开启,文学、美术的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

    文学篇

    《随想录》
      作者:巴金
      作品简介:《随想录》是巴金最后的“遗嘱”,从1979年初开笔,写了9年,一直写到1987年,病中也未停笔,完成预设的目标,写完150多篇,汇集5册。《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是一部力透纸背、能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巴金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亲友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对他不能认同的思想言论的批判,质朴而直白地讲述出来。文字朴实,记述流畅,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红岩》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作品简介:《红岩》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以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情节惊心动魄,语言朴实,笔调悲壮,充分显示了革命者的崇高情操和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从1961年出版至今,《红岩》再版50多次,发行超过1000万册,创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奇迹。先后被译成英、德、法、朝、越等国文字出版,被改编成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不屈的人们》及电视剧、歌剧、舞台剧、京剧等。

    《百炼成钢》
      作者:艾芜
      作品简介:《百炼成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表现炼钢又炼人这一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作品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工人在革命熔炉的冶炼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历程。《百炼成钢》突破艾芜原有的沉郁悲愤的笔调,保持和发展了清新、朴实、平易、严谨的艺术风格。情趣活泼健康,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清新流畅,为繁荣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波》
      作者:李劼人
      作品简介:作为李劼人反映近代四川社会风貌“三部曲”中的压卷之作,《大波》以恢宏的气度再现了1911年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描写了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川人在罗纶、蒲殿俊、邓孝可等人领导下组织保路同志会,遭到赵尔丰的血腥镇压后,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经过。作品涉及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真实而深刻地折射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成都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周克芹
      作品简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了四川偏僻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的命运遭遇和悲欢离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全书只有22万字,但却不断地重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战争和人》
      作者:王火
      作品简介: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战争和人》三部曲,可以独立成文,也可首尾相衔,以抗战为历史背景,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际遇为主线,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作品通过描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改变,深刻反映了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们在困境中寻求自由、正义和光明的历程。

    《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作品简介:《尘埃落定》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四川神秘的藏族土司制度和独特的文化与风情,揭示了土司制度的必然衰亡性。自1998年出版问世以来,这部小说依然是书店的畅销书,销量逾百万册。其不仅是文学界的经典,还被改编为舞台剧、川剧、电视剧等,以多种形式散发着强大的艺术能量。也让阿来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英雄时代
      作者:柳建伟
      作品简介:《英雄时代》大开大合,以一个家族的几个主要人物在北京和西南中心城市的命运沉浮为主线,描绘世纪之交社会变迁的壮阔图景,既写出物质狂欢时代物欲横流对正常秩序的破坏,也写出时代英杰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丑恶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暗算》
      作者:麦家
      作品简介:《暗算》由《听风》《看风》《捕风》3个故事章节组成,讲述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被誉为“最好读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麦家更被誉为“谍战小说之父”。其中,《听风》不只电视剧进行过翻拍,同名电影也有着出色的改编。

    《鸟落民间》
      作者:张新泉
      作品简介:《鸟落民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张新泉以朴素自然、机巧实在的诗风,以“张新泉式”简洁硬朗的诗歌语言,以永远的民间情结,展示了平民化诗歌旺盛的生命力。

    《遥远的天堂》
      作者:裘山山
      作品简介:《遥远的天堂》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是裘山山十进西藏、深入边关体验生活的重要收获。作者以2005年初夏进藏走边关为主线,以历次进藏为辅线一一记录和抒写了行走边关的所见所闻,用60余个小故事,讲述了历代西藏军人戍守边关、不负使命的精神状态。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
      作者:周啸天
      作品简介:这是周啸天的一本旧体诗词精选集,收录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创作的158题共280首旧体诗词。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夜谭续记》
      作者:马识途
      作品简介:历经近40年曲折,106岁马识途的封笔之作。以四川人特有之方言土语,幽默诙谐之谈风,闲话四川之俚俗民风及千奇百怪之逸闻趣事。

    美术篇

    《蒲公英》
      作者:吴凡
      创作时间:1959年
      规格:34.6cm×16.3cm
      材质:木版水印套色木刻
      作品简介:吴凡的版画创作多取材于平凡生活,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真谛,传达普通人的情愫,给观众以亲切感。画作运用水印木刻技巧,塑形颇具刀味,套色却浓淡有致。平面造型及大片空白的处理,人物、道具、款印不等边三角形的布局,体现出他的中国画学养和探索民族风神的用心。此作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版画比赛中获金质奖章。

    《飞夺泸定桥》
      作者:江碧波
      创作时间:1961年
      规格:73cm×98cm
      材质:套色木刻
      作品简介:《飞夺泸定桥》是江碧波1961年创作的纸本套色版画。作品以《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为主线,生动诠释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作品以仰观视角,强化“险”和“难”的画面张力。画面将视觉中心牵引于6名冲锋战士身上,形成群像气势,勾勒出红军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

    《初踏黄金路》
      作者:李焕民
      创作时间:1963年
      规格:54.2cm×49cm
      材质:套色木刻
      作品简介:《初踏黄金路》通过藏族妇女牵着满载青稞的牦牛踏歌而归的情景,反映了历史的巨变,表现了藏族同胞初获丰收的新奇感和幸福感。作品中的金色调象征丰收,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构图富节奏感,刀法奔放而纵横有致,是一幅情景交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作品。《父亲》
      作者:罗中立
      创作时间:1980年
      规格:215cm×150cm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简介:罗中立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父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他借鉴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尽精刻微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幅破天荒地展现一个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刻的内涵,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波及社会,并引起一场关于形象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审美的讨论。

    《春风已经苏醒》
      作者:何多苓
      创作时间:1981年
      规格:96cm×130cm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涌现了一批追求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油画家,何多苓是其中之一。这幅作品是他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画中少女神情专注,若有所思。她正处于充满幻想的豆蔻年华,渴望春风带来新的希望。仰天而视的狗,直观前方的牛,以及画家不厌其烦精细描绘的草地和衣褶,更映衬出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情绪变化。

    《赶火车》
      作者:高小华
      创作时间:1981年
      规格:450cm×140cm
      材质:布面油画
      作品简介:《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形形色色的人赶火车时的场景。画面没有主要人物,没有中心情节,人们来自各个民族、各个阶层,送故迎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全都集中在此刻,表现出当时中国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气氛,凝聚为明晰的历史性叙述,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瑞鹄祥云》
      作者:朱佩君
      创作时间:1984年
      规格:125cm×158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简介:《瑞鹄祥云》采用极具院体画风格的工笔重彩画法,选用飞翔的天鹅展现新时代勃发的生机。锌白罩染天鹅,纯金粉勾画彩云,背景的红色则采用矿物颜料朱砂、朱磦。在云彩和天空衔接处,通过雾染技法,创新工笔罩染技术,让作品充满时代审美特征。多次被中宣部等部门选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益宣传的代表形象之一。

    《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
      作者:叶毓山
      创作时间:1993年—1996年
      规格:高1500cm、长4000cm
      材质:花岗石
      作品简介:《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大型群雕由4个巨型头像和5组浮雕组成,直接用一块块毛坯般的花岗岩巨石叠砌而成。这种具有高低起伏山石感的整体造型,加上对花岗岩坚实糙硬材质感的强化,让红军烈士的造型与花岗岩材料一起构成自然形态之山岩,象征红军长征及烈士们的永恒与不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