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间里,藏着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 “村晚”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的“放大器”。

        

    □唐堂 文/图

      去年底,“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正式启动。扶持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和抖音直播联合发起,邀请全国才艺主播及乡村文化能人在家乡举办“村晚”活动并线上直播。
      如果说央视春晚为观众奉上的是多元文化盛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大联欢,那么“村晚”直播为网民呈上的则是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乡音合集。
      今年秋收季节,越来越多的乡村主播加入进来,“村晚”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的“放大器”。

    乡村“艺人”的职业从这里开始

      在第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村晚”纷纷上演,齐庆丰收。
      9月19日,来自安徽、河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的才艺主播在家乡自办“村晚”,展现各地秋收风俗。这些主播报名参与抖音直播发起的“主播办村晚”秋收季活动,共有324万人在主播们的直播间里观看秋收主题“村晚”。
      今年以来,在该计划扶持下,已有来自全国16个省份的近40位主播自办“村晚”,累计吸引超过4600万网友观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主播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归属和价值。
      凉山州会理市小黑箐镇白沙村,半山腰的鼓楼里搭起“村晚”舞台,村民们在地上撒下松叶,欢迎屏幕前的各地观众。“撒松叶”是彝族在重要节日、节庆的习俗,主播@曲木阿依身穿传统民族服饰,唱起彝族《迎客歌》,拉开“村晚”序幕。整个“村晚”共有71.3万人在直播间里观看演出。曲木阿依难掩喜悦地说,打赏收入补贴了家庭开支,让她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乡村振兴重点在人,“村晚”直播等线上展示途径,让乡村艺人有了收入,让乡土文化有了接续。“村晚”直播还带动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文旅相融,在直播平台上有了新风貌。

    乡土文化的“火种”从这里传递

      为何“村晚”会有这么高的人气?节目“土”归“土”,但这些“村晚”来得特别真实。在“村晚”直播间里,不管是线上表演的主播,还是线下观看的群众,都在互动中展现出发自内心的热情,以及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这洋溢在田间地头的感染力,就是“村晚”好戏连台的密码——观看者也产生了情绪共振与情感共鸣。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约有5000场“村晚”主题直播在抖音上演,累计观看人数达2297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3场“村晚”直播,场均观众超4500人。“我要办村晚”活动上线后,仅在2024年春节期间,就有超过1600名主播在抖音平台进行了约3500场“村晚”主题直播,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10场,同比去年春节期间增长347%;#我要办村晚#、#村晚舞台上藏着才艺天花板#等“村晚”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1亿次。
      从另一个角度看,抖音上的“村晚”,正在成为家乡文化的“记录器”“连接器”和“放大器”。
      在河南商丘,民乐主播马春风办了一场“村晚”,他是远近闻名的“唢呐村”柘城县马庄村的村民,也是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去年春节期间,马春风就组织过“村晚”直播。今年2月8日,他又把直播办了起来,这场“村晚”吸引了在天津、上海等地务工的10多位村民,带领全村人围着火炉吹唢呐、包饺子,有300多万网友和在外游子观看。
      鼓励乡村才艺主播成为“村晚”的发起人,本质上看,是以遵循乡村价值体系的“柔性助力”方式,带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造血”效应,产生了变“送文化下乡”为“育文化在乡”的效果。
      回头看,“村晚”能聚人气,在于它接地气,普通村民也有了新舞台,在尽情地自娱自乐中,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另一个角度讲,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就藏在“村晚”的欢愉之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