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探访“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主会场

    27公里的“大田+”农民有赚头游客有看头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冲 张红霞 吴亚飞
      27公里有多长?约等于成都二环路,普通人一个半小时可骑行一圈。
      成都主城区向北,新都区的稻田里同样藏着一条长27公里的环线。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主会场庆丰收活动的举办地,正位于这条环线上的新都区军屯镇天星村。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记者来到新都区,探访四川主会场。在一望无边的大田里,记者发现以稻田为底本、以环线为线条,一篇“大田+”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一片田
    高标准农田占比超八成
      边界似乎一直延伸到天边,田里偶然惊起几只白鹭,恰如从云朵里飞出。这是记者第一眼见到天星村稻田时的感受。
      大田之大,首在面积。新都区八成以上为平原,现有耕地28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23.74万亩,占比超八成,为农业机械化、智慧化生产筑牢了基础。
      在天星村四川流航农业有限公司里,一块2米多高的屏幕,实时显示着田间虫情、土壤墒情、气象灾情和作物苗情等信息。“这是新都区天府粮仓精品区智慧农场云平台。”工作人员陈浩现场点开一个数据,显示这块田“已经灭了12318只害虫”。
      流航农业公司管理的这块试验田共180亩,选用省农科院研育的品种“琉香1号”,运用智慧农场云平台提供的“四情监测”,采用有机培土、50米地下深井水灌溉等72个优化手段,使这块田产出的品牌大米“一碗鲜米”口感清香。今年,会员预订零售价是一斤21元,目前已预订3万斤。
      大田之大,更在智慧。新都区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粮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这为实施“智慧农业”创造了条件。去年5月,新都区在天星村建设3000亩“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实施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测算,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相比,可提高土地利用率2%。以天星村的3000亩为例,相当于新增60亩耕地。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9.8万亩,总产量达14.13万吨。
      除智慧农业外,粮食增产也离不开种业助力。
      位于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的四川农作物种子安全评价基地,是全省唯一的水稻品种纯度田间鉴定基地,今年对70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了鉴定和展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新都担当了裁判员、安全员角色。”新都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波介绍,超过19万亩的种植户都选种了二级米以上的水稻品种,比如宜香优2115、荃优华占等,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等特点,“这些都是通过这个基地最终种到农户田里的。”

    一条线
    因地制宜让大田景观有看头
      27公里农业旅游环线串起新都区的军屯镇、新繁街道、斑竹园街道,覆盖13个村。沿途有很多形态各异、造型别致的民宿、酒店、咖啡馆、图书馆等。它们大多紧邻金黄的稻田,推窗见田、观景。
      “让大田成为风景。”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总规划师孟桂林介绍,都江堰、邛崃等成都周边县市区,有山有水、风景别致,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然优势。但新都一马平川,乡村风景容易让人陷入单调、枯燥。
      破题,从大田入手。沿旅游环线布局,梳理全区生态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的优质林盘15个,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按照主题民宿、特色餐饮、文化创意、时尚运动等不同类别打造一系列地标性建筑,让大田景观有看头、没尽头。
      天星村的麦田书局即是一例。这里是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主会场的重要点位,临窗可见大片稻田风景,书香、稻香浑然一体。
      如果说民宿、书店代表着乡村静谧的一面,那么热火朝天的体育赛事则是新都区“大田+”里充满活力的篇章。
      从谷爱凌、苏翊鸣“秘密训练”的新都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到被誉为“成都足球第一村”的三河村,新都区已集聚旱雪、马术、足球等一大批时尚运动场景,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新都区27公里环线,布局在天府大道北延线两侧。“27公里环线是新都乡村的毛细血管,天府大道是大动脉。”孟桂林介绍,规划旨在利用天府大道这条中轴线的经济价值,打造面向成都都市圈的“大田+”乡村旅游。
      这样看来,新都这27公里,只是一个开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