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蜀水奏响原创乐章

    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激发创新活力







  • 本版图片均为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8月的四川,音浪滚滚。8月27日,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决赛入围名单发布,30首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反映四川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的作品脱颖而出,彰显出本土原创音乐的多元魅力。
      今年4月,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启动,通过征集一批展现四川人文历史、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原创音乐作品,挖掘一批优秀原创歌手,打造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
      “巴山蜀水 音你而来”,如同蓝色星空、闪耀漫天蓝星的大赛视觉主基调,蕴含着“原创音乐点亮巴山蜀水”的美好寓意。音乐竞技的舞台上,四川原创音乐再放异彩,呈现出音乐创作蓬勃发展的多元风貌。

    底蕴深厚
    原创音乐佳作频出
      7月31日至8月1日,在凉山举行的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复赛现场,沈黎晖、宋青松、乔方、栾凯等音乐界专家大咖坐镇,见证了四川蓬勃的原创音乐创新力。
      “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原创。”在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宋青松看来,四川重视原创、鼓励原创,有良好的音乐文化发展土壤,此次大赛的举办,不仅能促使众多原创音乐作品产生,也将为四川音乐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音乐创作人才。
      “四川有着丰厚的原创音乐创作土壤,三星堆、三苏、蜀道、三国文化等本土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题材。”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戈尔表示,希望大赛涌现的代表四川特色、巴蜀文化,同时具有当下审美取向的作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川一直是音乐创作发展的热土。自古以来,四川文人名家辈出,诗、文、乐、酒的故事不胜枚举,始终以多样性、多元化、厚重感为广大艺术家的创作厚植沃土、带来灵感。
      汉代的说唱陶俑、唐代的二十四伎乐,表明巴蜀大地自古流淌着音乐基因,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是对成都作为“音乐之都”最生动的写照。当代乐坛,廖昌永、李丹阳、张杰、吉克隽逸、张靓颖、李宇春、谭维维、海来阿木等川籍音乐人熠熠生辉,涌现出以《成都》《寻找杜甫》《伎乐·24》《种子》等为代表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音乐。“四川是我的家乡,也是我音乐之路开始的地方。”8月23日,李宇春受聘“四川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大使”,她表示,“未来我也将继续传播优秀巴蜀文化,让更多人因为我而发现四川、认识四川、爱上四川。”歌手与家乡的双向奔赴,必将激起更澎湃的音乐创新创造活力。

    活力强劲
    音乐产业发展蓬勃
      大赛复赛期间,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复赛作品专属歌单”在咪咕音乐上线,众多乐迷在网络平台为喜爱的原创音乐打call。通过音乐专业平台,大赛为拥有创作才华、怀揣音乐梦想的音乐人搭建互动、交流、展示的平台,推动歌曲比赛成为全产业链大赛。
      近年来,四川音乐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省音乐产业总产值达1066.24亿元,较2019年增长45.68%;全省原创音乐人2.3万余人,数量居全国第二。
      作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极具烟火气的城市,成都市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国际音乐之都。这个夏天,成都玉林乐声悠扬,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音乐爱好者走进“我在玉林唱民谣”活动,用歌声点亮成都夏日夜空。“成都音乐氛围很好。”不久前,著名歌手王菀之连线“空降”现场,点赞成都音乐发展环境,“成都为中国流行音乐贡献了很多好的作品,有很多创作、制作的幕后大咖都来自成都。”
      目前,成都已形成国家最高奖+高端市场演出+市场主体良性发展的系统性塑造格局,汇聚了音乐企业3500多家、音乐演艺品牌20多个、音乐演出院团40多支、音乐说唱人才6万多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吸引了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音乐之都城市大会等落地成都。
      政策加码,四川音乐产业发展后劲勃发。近年来,四川着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出台实施《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设立音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有力促进音乐事业产业的发展。
      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也将助力四川音乐产业再发力。赛后,大赛主办方拟组织优秀作品和歌手在成都宽窄巷子、东郊记忆、太古里等街头艺术表演点位进行作品演绎;携手各大音乐平台,持续推广宣传优秀作品;推荐优秀作品参评全国重要奖项,参加全国全省重要文艺演出活动,持续扩大赛事影响力。同时,还将推动原创音乐人与唱片公司、平台公司签约,助力优秀作品落地转化。

    市场繁荣
    音乐消费带“火”文旅
      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复赛期间,正值凉山彝族火把节活动举行,120首特色鲜明、风格多样的悦耳音乐在邛海之滨唱响,展现了四川原创音乐的创新与活力,为凉山文旅消费更添“一把火”。
      听音乐、看演出,已成为时下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各类音乐活动的“溢出效应”带来巨大人流,正成为四川文旅消费新增长极。2024年中国演出交易会发布了2023年全国剧场类营业性演出场次排名,四川位居第二。2023年成都举办的大型演唱会场次排名全国前5位,票房排名全国前5位,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票仓。
      四川何以能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城市氛围,更有一系列利于音乐发展的优势条件。
      音乐演出场馆集中。四川作为西南片区音乐演艺聚集地,大中型演出场馆集中,具有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的绝对优势。《成都市“十四五”旅游名城和音乐之都建设规划》提出,鼓励各区(市)县和市场主体新建、改建、提升各类演艺设施,力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音乐演艺场所(音乐厅、剧场)超60个。
      音乐市场发展迅猛。成都各类市场化的音乐节会年均举办超2000场次、演出票房近4.5亿元,吸引众多演唱会头部IP、演出经纪和票务平台落户,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音乐演艺“第三城”。
      音乐政策指引保障。成都出台六大措施推动音乐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实现数字音乐、音乐演艺、原创音乐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和“音乐+”延伸领域快速融合发展,提升成都音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到2025年,成都音乐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此背景下,聚集高端音乐人才,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原创作品,正成为成都构建国际音乐之都良好生态的着力点。
      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也将以赛为媒,策划推出相关节目,让知名唱作人对原创音乐作品进行打磨、提升,让原创音乐走进四川的音乐小镇、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延伸原创音乐舞台,让观众在欣赏紧贴时代脉搏、蕴含丰富地域文化音乐的同时,走进巴山蜀水,感受四川的自然生态之美和多彩人文之韵,打造“跟着音乐去旅行”消费新场景,推动音乐“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