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起步就过剩,新型储能如何突围?


  • 客商、市民参观“宁德时代神行电池”。 兰锋 摄(C视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

      “我可以加下您微信吗?”9月1日下午,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刚结束,从事动力电池检测行业的冯军就快步走向嘉宾席。公司正在考虑向新型储能领域拓展业务,和台上发言的嘉宾建立联系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
      新型储能,是本次大会的热门话题。作为储能技术的关键一环,新型储能正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刚起步就产能过剩”的尴尬。与会专家就产业如何突围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状
    规模快速增长,技术“百花齐放”
      何为新型储能?业界普遍认为,新型储能就是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看来,新型储能技术在提升能源消纳能力、电源灵活性、电力保供、新能源基地外送、输配电工程投资替代、电网技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谈到新型储能近两年的发展,“快速增长”是与会专家提到的一个关键词。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徐东杰在主题演讲中列出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约为两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
      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行业一些新的技术和亮点不断涌现。”徐东杰说,得益于动力电池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商业化已初具规模,钠硫电池正加快商业应用部署,压缩空气储能及飞轮储能技术也在加快商业应用部署。
      2024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覆盖10余种储能技术方向。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来看,众多项目推动顺利,为下一阶段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趋势
    提前布局颠覆性储能技术
      “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凸显。”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工程师林久标提到,尤其是在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赛道,因为资本争先涌入,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储能系统价格大幅“缩水”,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
      虽然“刚起步就过剩”,但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郭志强却对新型储能行业信心十足。在他看来,未来“新型储能+”会发挥更大的产业影响力,比如“新型储能+智慧城市”“新型储能+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储能+传统行业”等。
        安全与寿命是储能电池系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风险,这也是当前行业最高的壁垒。
      潘复生认为,目前的储能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抽水蓄能的效率和环境限制、锂电储能的安全隐患、传统电池的低效率等都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提前布局颠覆性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另外,与会专家也表示了对行业标准的重视。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董嘉文在谈到储能“出海”时就建议,只有参与行业的标准制定,才能在这个领域站到制高点,而不是简单满足客户需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