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互联网成为孩子积极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赵荣昌

      8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中央宣传部文明培育局、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四川日报、腾讯公司协办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以“筑牢网络保护防线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为主题,并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
      《报告》指出,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庞大,互联网普及率高,显示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网络保护不仅要应对不良信息的挑战,还要关注未成年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角色和面临的新挑战。
      新形势下,如何筑牢网络保护防线,护航未成年人成长?论坛上,与会嘉宾进行了讨论。

    保安全促发展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今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开启新篇章。为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清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前,中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在立法、监管、执法、司法等领域的制度已成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认为,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内容规范建设、重要网络平台的全面保护与治理机制的建立等,将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机制的重点领域。
      中央宣传部文明培育局副局长吴涛认为,当代未成年人生来就是网民,互联网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认知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甄别等能力,进而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持有类似观点。“未成年人对于上网技能的掌握、上网时间的管理、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正确使用互联网。”刘郁林提醒,要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对智能手表等新型上网设备的使用,此类设备在未成年人中有较高使用率,且保持增长态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调查研究,动态调整调查内容,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政策标准的出台和完善。
      另外,还需关注未成年人对新兴技术的使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对未成年人网上学习、娱乐等行为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需要提前了解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等相关产品的看法及使用情况,进而研判对未成年人在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刘郁林说。

    促协同强联动
    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个性化推荐算法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如何防范?论坛上,多家互联网企业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实践和创新措施备受关注。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介绍,2017年起,腾讯逐步搭建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将人脸识别、AI·机器学习、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等技术和服务资源投入未成年人保护全链条,建立起严格的防沉迷体系。“如今,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进入4.0阶段,在技术严管的同时,通过‘智体双百’计划等方式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新思路。在成都,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还将网络保护与家庭教育结合,携手家庭社会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许磊表示,公司内部在讨论小红书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时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要站在未成年人父母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2022年,小红书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团队,由专人专岗跟进,持续梳理、排查未成年人相关风险点,并持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小红书平台主动研发上线青少年模式,陆续建立身份认证、专属内容池、预防网络沉迷等机制。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表现在网上,但根源在线下,要大力拓展未成年人线下活动空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王学坤表示,要为未成年人提供足够的线下活动空间和劳动体验、游戏等活动娱乐项目,推动未成年人走向大自然,感受现实世界带来的快乐。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秀江也认为,应该坚持化堵为疏、以引代防,建议各地在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推动社区、学校、家庭联动,丰富线下活动的内容和场景,拓展未成年人的活动空间。
      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去看一场日出,到球场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专家们认为,只有当孩子们真正认识到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其积极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