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三个聚焦”紧扣“两网融合”

    成都全面构建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


  • 成都市“碳中和”小屋。

        

    □吴飞 (图片由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提供)

      炎炎夏日,群众家门口的这座绿色小屋,却带来别样清凉——在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街道菱窠社区,三三两两的市民群众提着旧衣物、废旧纸壳等前往社区的“碳中和”小屋投放,扫码一键开门,垃圾智能称重,再次扫码获得现金和碳积分奖励。这些碳积分可以在“碳拾光”平台以及成都“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兑换景区门票、公交卡等。
      这样的“碳中和”小屋已在成都100多个点位投用,成为成都创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模式的生动实践。
      成都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系列安排部署,锚定“补短板强体系、抓行业促减量、抓重点促惠民生、抓产业促循环”“一补三抓”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路径,抢抓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机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基本建成“投放便利化、运输专业化、利用高效化、监管智慧化”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2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12个、回收站(点)3000余个,2023年全市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超过450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2%,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4%。

    聚焦“怎么办”
    强化顶层设计 加大政策支持

      谋定而动,规划先行。成都市制定《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都市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规划(2020—2025)》《成都市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暂存点)建设技术导则》等,明确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重点任务,有力推动成都市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同步强化政策支持。围绕有效解决用地、融资、路权保障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制定“对再生资源标准示范回收站点、绿色分拣中心予以奖励”等“干货”政策,以“真金白银”“真刀真枪”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可持续发展。印发《成都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围绕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水平、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等内容,构建起4大类22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指标体系,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做实标准支撑。结合成都实际,研究制定可回收物便民交投点建设及运行管理规范、可回收物回收标志标识体系、再生资源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等领域技术操作规程和建设指南,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规范化水平。

    聚焦“怎么建”
    紧盯关键环节 健全收运体系

      从“硬件”设施建设,到“软件”基础提能,成都多措并举,通过系列举措,紧盯关键环节,健全收运体系。
      先看“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回收站(点)布局。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造,打造“天府容易分”统一行业品牌,2024年将打造157个示范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便民服务点、改造提升2000个标准化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结合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和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在城市社区每1500户或5000人、乡村社区每2500户或6000人设置1个回收站(点)。依托社区便民服务点、社区服务点等设施,发展“代收代储”、“定时定点”、绿色兑换、以旧换新等回收方式,累计建成新型社区回收站点超500个。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回收站(点)3000余个。
      合理布局分拣中心。坚持将分拣中心建设作为社会公共配套设施纳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配置,确保科学布局、能够落地。按照《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要求,推动每个区(市)县定点建设或改造1—2个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累计建成分拣中心12个。支持彭州市和大邑县改造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布局建设低价值可回收物处置利用项目,2023年新引进2条废塑料加工生产线、处置能力增至15万吨/年。
      再看“软件”基础提能——纵观全市,多元化的回收模式正在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地制宜推广智能称重、智能分类、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多的智能分拣机器代替人工,提高了可回收物精细化分选效率;引进“爱回收·爱分类”“国新智创”等智能回收企业,布局智能回收箱2500余组;大力推进“互联网+回收”与天府市民云平台对接,构建在线预约、上门回收、定制回收等智能回收新模式,培育了25家“互联网+”回收企业;“碳中和”小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居民、政府、企业三方共赢;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智慧监管平台与环卫固废智慧监管服务平台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在有效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银谷碳汇、奥北环保等本土企业快速成长、渐具规模,发挥出行业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特色亮点工作,近年来,成都持续深化大件垃圾便民收运举措,让大件垃圾“有家可归”,赢得群众点赞。在体制机制上,组织开展大件垃圾便民收运专项攻坚行动,出台成都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成都市大件垃圾便民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构建“便民投放、融合收运、协同处置”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在便民利民上,搭建全市统一的大件垃圾市民预约收运小程序(小循清运),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上线大件垃圾回收预约服务,便利市民群众预约。2023年,成都市组织开展大件垃圾集中收运服务周活动,完成市民预约近1万单、收集大件垃圾5000余吨,市民群众交口称赞。在标准化建设上,制定大件垃圾投放点和集散点设置规范,大力推进5000个投放点和261个集散点建设。在绿色低碳上,推进智慧绿色运输,规范大件垃圾收运车辆涂装,统一标志标识;推动收运车辆采取新能源运输车辆,确保绿色低碳;依托环卫智慧监管平台,利用NFC、FRID、计重打卡等技术手段强化大件垃圾全程智慧监管;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设计能力达875吨/日的大件垃圾拆解设施建设,建成拆解设施22个,大件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

    聚焦“怎么用”
    深化重点突破 提升利用水平

      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可回收物加工利用是关键。对此,成都从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可回收物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双管齐下”,重点突破。
      一方面,促进可回收物产业集聚发展,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
      成都市瞄准重点打造废钢、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废玻璃、废塑料等循环利用产业链,支持塑料瓶、废旧轮胎、废纺织品等相关项目向彭州市、大邑县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集聚,推动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创新发展运营模式,以链主型企业为主导,通过产业链的横向及纵向延展,强化产业链各环节业务单位整合,构建涵盖回收、拆解、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推动成都环境集团在新津区的绿色再生资源智慧产业园加快建设,促进新兴际华集团在大邑县的再生资源智能一体化平台项目、废宝网在龙泉驿区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落地。
      另一方面,提高可回收物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壮大自身硬实力。
      紧盯关键产业加强政策引导,聚焦废塑料、废纺织品等典型可回收物再生利用行业,发布技术设备推广目录,推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聚焦提升可回收物精分细选水平,实施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推动装备换芯,引导企业生产设备数控化改造升级,支持可回收物利用企业加强技术装备研发,在精细拆解、复合材料高效解离等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大型成套装备。同步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推进实施低值废塑料热裂解、退役动力电池精细化自动拆解等废旧物资高效利用技术,实现可回收物高价值化利用的技术突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