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屯小锅盔 走向大产业




  • 彭州市裕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成都观察 杨柳 摄

        

    □张文迪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成都观察 林星彤 杨柳

    发现新成都
      8月22日,成都彭州市隆丰街道军屯场社区,20余平方米的周乐全锅盔店内,年过七旬的周乐全精神矍铄,在他的一双巧手下,一个个面团在油煎火烤后,酥脆出炉,香气四溢。
      诞生于彭州市的军屯锅盔,又名军屯锅魁、酥油千层饼,其历史悠久,既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彭州市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彭州市军屯锅盔产值超过3亿元,彭州现有上百家制作销售锅盔的门店,并有4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以制作军屯锅盔为业。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军屯锅盔面临着名气大但品牌弱、味道美但形象土、受众多但规模小,标准参差不齐、品种单一等瓶颈。对此,彭州市军屯锅魁协会近日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彭州市传统名小吃军屯锅魁》等3项团体标准,助推军屯锅盔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小锅盔要走向大产业,如何实现“破圈一跃”?

    名 片
    军屯锅盔
      ●诞生地:彭州市
      ●又名军屯锅魁、酥油千层饼
      ●既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彭州市特色产业

    现 状
      ●彭州现有上百家制作销售锅盔的门店
      ●有4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以制作军屯锅盔为业
      ●2023年彭州市军屯锅盔产值超过3亿元

    问 题
      ●名气大但品牌弱、味道美但形象土、受众多但规模小,且标准参差不齐、品种单一

    解 决

      
    在“人”上下功夫
      通过传统师带徒模式、开设培训学校等,培育一批“魁匠”

      
    在产品上下功夫
      发布3项团体标准,对原材料的选用、成品的感官要求等做出详细规定,并给出制作工艺的固定流程,保留非遗特色

      
    在形象上下功夫
      鼓励现有老店升级改造;打造锅盔文化博物馆
      
    在产业链上下功夫
      成立市级锅盔产业发展推进专班;成立军屯锅魁协会,吸引成员单位220余家,涵盖锅盔工厂、冷链企业、电商平台等多种业态

    守住老味道
    面临非遗技艺传承问题,在人才培养和产品标准化上下功夫

      周乐全是军屯锅盔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店铺里,“百年老店”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块招牌很是醒目。
      “一打二抹三翻六转,锅盔才好吃。”周乐全介绍,“一打”,是将醒发好的面团,通过摔打,摊成牛舌状;“二抹”,是将调制的肉馅儿、油酥抹在面饼上,再卷成团;“三翻六转”,是一屉八个锅盔进入油锅后,要翻面三遍、从锅边到锅心一共推旋六次,直至两面均匀金黄,方能放进烤炉。“这样做出的锅盔层层起酥,外壳焦香酥脆,内里柔韧饱满,这是军屯锅盔的‘身份证’,也是省级非遗的技艺体现。”
      周乐全锅盔店所在的军屯路,沿街10多家锅盔店铺一字排开,是当地的“锅盔美食一条街”。节假日期间,从外地驱车前来买锅盔的游客络绎不绝。
      “军屯锅盔名气虽大,但却面临着非遗技艺传承的问题。”彭州市军屯锅魁协会会长李强坦言,军屯锅盔有“重在烘烤、面好油少、馅料纯粹、椒麻味重”几大特点,但长期以来,军屯锅盔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市面上很多店铺打着“军屯”的招牌,味道却并不正宗。
      如何守住这份“老味道”,成为军屯锅盔发展的第一难。对此,彭州市正着力培育一批“魁匠”。目前,除周乐全外,军屯锅盔彭州市级非遗传承人还有潘晓波、周雅,培养了学徒超700人。在传统师带徒模式之外,彭州还开设了锅盔培训学校,“军屯锅魁师”成功申报成都首批“蓉字号”劳务品牌。
      《彭州市传统名小吃军屯锅魁》等3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李强介绍,新的团体标准更加细化、规范,定义了肉类、含肉类、无肉类、无馅类4种锅盔类型,并对原材料的选用、成品的感官要求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制作工艺也给出了固定流程,保留非遗特色。
      如何让军屯锅盔和发源地彭州联系起来,进一步带动文旅发展?这是第二难。
      “我们摸底发现,相较于兰州拉面、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地标性美食,很多从业者和消费者,连军屯锅盔的发源地都不太清楚。”李强表示,这既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发展滞后等因素。“如彭州现有的锅盔店,大多数店铺形象差,食品包装简陋,无法迎合现代消费的需要,也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对此,彭州通过提供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积极鼓励现有老店升级改造,另一方面打造锅盔文化博物馆,深挖美食发展历史,强化地域标志性。同时,彭州市还通过打造特色美食街,营造消费新场景,从“抓住消费者的胃”着手,让人留得下、忘不了,擦亮地标性美食名片。

    撬动大产业
    产业规模化发展空间很大,要积极发挥政府、行业的引导作用

      配面、成团、拉条……走进彭州市裕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厂的流水线上,锅盔师傅埋头案前,有条不紊地进行加工。一个个锅盔烘烤至金黄后,通过急冻、真空封装等工序,被发往全国各地。小锅盔要撬动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锅盔的工厂是关键一环。谈起创业经历,该公司总经理刘强介绍,他从小作坊起步,2014年开始投资建厂。“起初,习惯了现烤现吃的消费者,很难接受成品锅盔。经过4年多的市场培育,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
      为了还原军屯锅盔复热后的那口“酥脆”,刘强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对面团和油量配比进行了调整,同时在包装上标注了加热方法。”刘强说,他还跟重庆的厂家合作,打造了一台专用烤箱,“这台烤箱的功率和温度都很稳定,热风循环,复热均匀,最大限度地还原酥脆口感。”
      经过多年努力,成品锅盔打入了多种消费场景,还“闯”到了海外。刘强介绍,从进驻饭店、便利店,到高速服务区、高校食堂,再到远销澳大利亚和美国,10年间,该公司的锅盔从线下卖到线上,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
      目前,包括彭州市裕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内,彭州市共有两家锅盔工厂,年生产销售额约2700万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对此,彭州正积极发挥政府和行业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成立了市级锅盔产业发展推进专班,另一方面成立了军屯锅魁协会,吸引成员单位220余家,涵盖锅盔工厂、冷链企业、电商平台等多种业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