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四川如何作为?
——专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文/图
8月14日,“走进新质生产力前沿”系列活动新型能源体系专场,以数智化赋能驱动能源转型的话题正在升温。四川机遇如何?还有哪些短板待补齐?记者就此专访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
要加强智算中心的建设
记者:数智化赋能四川能源转型,您认为有哪些可行的路径?
鲁宗相:最近我关注到全球数智化转型新热点,是算电融合的智算中心。随着人工智能兴起,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日益受到关注。根据预测,未来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会占到美国电力消费的10%以上,这是非常大的增量。所以大家提出算电融合,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源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二是人工智能反过来促进能源发展。
算电融合,四川有天然的优势。四川以水电为主,电价便宜,发展智算中心有能源成本的优势;从产业布局来看,四川的电子信息是优势产业,本身具备建设智算中心的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来看,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其产业备份、算力备份的发展空间巨大。我认为四川应该抢抓算电融合的发展机遇,加强智算中心的建设,既为数智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又为自身的能源转型赋能。
为光伏产业寻找更多应用场景
记者: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正打造光伏等新型能源产业集群,如何应对市场挑战?
鲁宗相:四川目前新型能源产业集群的核心在光伏领域,产能过剩给行业发展带来风险。
我也在思考突围的方式。首先对企业来说,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比如光伏板转化效率。如果可以大幅领先甩开竞争对手,那就不会担心过剩。第二,要寻找更多应用场景。除了集中式光伏,在户用光伏、工业屋顶光伏,以及和农村电网结合的微网光伏应用等方面,还有很多空间。另外目前川西的光伏开发还相对较少,可以加大开发力度。此外,还要加强行业协同,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机制,实现按需生产,也能缓解过剩的问题。
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记者:有观点认为,电力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四川还有哪些短板待补齐?
鲁宗相: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很多人认为四川可以“躺赢”。因为四川是水电大省,同时风光等资源也很丰富,开发潜力大。
但四川的短板依然存在。比如硬件不够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相比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省份,风电和光伏的开发量还不够大;电力来源主要在川西,而电力负荷主要在成都平原等地区,电力输送、消纳等方面存在一定堵点和矛盾。此外,四川省用电负荷的最大峰谷差已超2000万千瓦,面临发电和用电实时平衡的困难,新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突出,将进一步增强电源“靠天吃饭”的特性。
基于此,四川必须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但新增电源以新能源为主,这样一来,电源发展模式、电网结构形态、安全稳定特性、运行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需要技术、机制、思路等各方面的创新。
下一步,四川需要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在电网方面,需要探索更加先进高效的输电方式,还要加强电源、电网与产业协同布局,提升新能源就地高效消纳水平,降低系统输送通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