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要反复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去年底至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多个重要会议、重大场合,中央都反复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一问题为何如此重要?
      作为党中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最新理念,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包括两层重要含义: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二是非经济性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政策之间的统筹。这反映了党中央对当今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现实情势的准确体察,调控手段和调控经验也更为丰富。
      首先,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自为战”式的改革已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其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非经济政策也可能会影响经济,要防范“合成谬误”。再有,今年“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是“三稳”之首。通过增强“一致性”,提高宏观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对改善和稳定社会预期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认为,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产生的“合成谬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出台时点有误,一些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虽有必要,但出台的时机敏感,或成为“干扰项”影响社会信心;二是多重目标冲突,如短期长期政策的目标效果差异,难以兼顾;三是多类政策相互叠加,可能导致用力过猛,过犹不及。这些方面,过往都有经验教训,原因是对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传导考虑不足。因此,各项政策出台不仅要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还要在实施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协同发力、相互支持,形成良好共振;在具体工作上,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轻重缓急,打好政策组合拳,维护好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有力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积极调整和优化房地产政策等“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对生产供给、市场需求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但也要看到,“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中央这次在“增强”前面加上“切实”二字,既表示迫切、加码分量,也意在现实层面更加具象化落地。
      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将国债纳入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也都是基于同向、正向的发力“共振”。
      当前扩内需、促消费的大方向明朗,通过宏观政策的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和宽松的政策环境,让各项利好政策举措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增长率,让宏观政策的暖风更多吹到微观主体身上,共同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