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写电影为人民的时代篇章

    ——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回眸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一场光影盛会,与时代同行,为人民绽放。
      8月4日晚,成都高新体育中心星光熠熠,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九大奖项,经101位大众评委现场投票揭晓。制片人傅若清,导演张艺谋,演员李雪健、于适,《年会不能停!》编剧董润年、应萝佳,《长安三万里》创作团队等分别登台,领取这份人民群众授予的电影荣誉,分享电影创作一路走来的光荣与梦想。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电影评奖,自创办以来便承载着浓厚的时代色彩与民众情感,成为连接电影与观众的重要桥梁。8月2日至4日,广大电影工作者走进天府之国,与成都观众共度了一段美好的电影时光。台前幕后的从业者们齐聚一堂,畅叙中国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未来,为中国电影续写新篇。

    聚焦时代光影
    在主流市场传播主流价值观

      “与时代同行,与观众同频,与创新同步。”8月3日,作为本届百花奖重要活动之一,《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在成都正式发布,开篇就如此概括2023年度中国电影创作。这些关键词,也体现了本届百花奖获奖影片的特点。
      最佳影片《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及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的《第二十条》,是国内影坛新主流电影的佼佼者。
      “10年来,新主流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在它们身上结合、统一。”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它们既能广泛传播主流价值观,又深受观众欢迎。
      不少观众和专家学者都发现,现实题材电影作品,尤其是格调向上、道德向善、社会向前、艺术向美的温暖现实主义作品,近年来量质齐升。《年会不能停!》和《人生大事》,就获得了本届百花奖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奖。它们和其他一批同类作品,在题材、类型、叙事、视听语言,特别是与观众的共情共鸣方面进行探索创新,能敏锐地捕捉社会关切和大众情感走向,而受到更多关注并获得好评。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国内文艺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荣获优秀影片的《长安三万里》,摘得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奖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各自的方式回应了“文化传承发展”这一时代命题。《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表示,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他们在创作中把中国传统诗词融入到影片中,表达了电影人对伟大诗人的敬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对于获奖者而言,百花奖是一次肯定,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正如青年演员于适登台领取最佳新人奖时所言:“这不光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好好做一个演员,珍惜每一个角色,将作品回馈给观众。”

    抒写人民情怀
    搭建起电影与群众的桥梁

      创办于1962年的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电影三大奖中的“观众奖”,自创办以来就由读者和电影观众投票产生各大奖项,彰显“人民本色”。
      8月4日下午,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入场仪式上,在众多电影人后压轴亮相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01位大众评委。两小时后,他们集体亮相颁奖典礼,在公证员的见证下,为九大奖项投出神圣而庄严的一票。
      观众的深度参与,不仅体现在决定奖项归属上。8月4日晚,本届百花奖颁奖典礼联动了四川省21个市(州)的26家“人民院线”影院开展全程直播,4621个座位免费对观众开放预约,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百花齐放”的魅力。不少颁奖典礼“专用观影厅”在开票当天就被约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众电影百花奖创办60多年来,不仅记录了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支持与喜爱。“电影是‘注意力经济’,公众的参与是电影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
      “我与百花奖的故事”征集、露天电影放映、电影工作者走基层……本届百花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一系列线上线下电影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在成都铁像寺水街、交子大道音乐广场以及龙泉山的观景平台,一场场免费的“坝坝电影”上映,搭建起电影与群众的桥梁。
      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让不少电影人深受触动。担任本届百花奖颁奖典礼表演嘉宾的成龙说,电影工作者一定要拍观众喜欢的电影,“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拿到一个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得主马丽也表示,“会带着这份荣誉继续前行。”

    传承巴蜀文脉
    让四川成为电影人的“福地”

      “我觉得这片土地自然、包容、松弛,可能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我能够比较自由地创作,把多年的积累表达出来。”7月26日,在本届百花奖百花影展启动仪式上,83岁的导演陆小雅分享道。1985年,由陆小雅执导、峨影出品的《红衣少女》,在成都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和陆小雅一样,不少电影人也觉得成都是一片“福地”。
      本届百花奖开幕式上,电影《阳光俱乐部》主创上台推介。该片第一出品方是一家四川影视企业,在四川立项拍摄,获得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凭借《年会不能停!》获得百花奖最佳编剧的董润年说,成都山美、水美、人也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成都人有独特的个性,希望将来能够来成都进行创作。
      最近几天,前来参加百花奖系列活动的电影人深入基层,近距离感受成都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城市发展动能。在高新区“交子之环”,电影《异人之下》剧组打卡金融城双子塔,体验川剧和茶艺表演;在四川天府新区,演员颜丹晨等步入天府新区规划厅、成都科创生态岛,领略成都自然生态底蕴和科技创新成果;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青年电影人试穿川剧戏服,学习水袖、褶子功等,感受“唱念做打”的魅力……
      成都为何能吸引众多电影人关注?“成都取景”和“成都出品”电影为何备受瞩目?饶曙光认为,成都不只有喝茶、摆龙门阵,更是一座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城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以及中国电影发展的万千气象。“科幻和动漫是成都电影发展的两个重点。去年成都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集聚了大量的科幻作家、电影制片人和电影导演,未来要围绕这些优势领域下更大的功夫。”
      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科幻论坛暨成都电影产业专场推介会,成为检验成都潜力的“风向标”。活动现场,120余个影视相关项目签约落地,共计投资额超170亿元。其中,集中签约“数字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等18个重大项目,投资额超100亿元,持续完善四川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花重锦官城,蓉城百花开。本届百花奖已圆满落幕,以光影为媒,未来,电影将进一步与成都、与四川双向赋能,为中国影坛带来更多的惊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