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设计软件技术难题
“经天路图”让百公里高速BIM创建仅需1钟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了2024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位列其中。工程设计软件作为工业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直至2019年,我国95%的工程设计软件依赖进口。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交通设计中从二维图纸向三维立体展示的重要工具。之前在公路设计三维模型创建时,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的BIM软件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开展技术攻关,四川为中国工程技术难题提供了自己的解答——“经天路图”。
3年攻坚,国产软件性能居世界前列
“特殊桥梁三维建模,类型众多、工艺复杂,要进一步优化。”7月22日,记者在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交通院公司)BIM中心见到朱明时,他正和研发人员制定“经天路图”发展方案,“接下来要啃下桥梁和隧道BIM设计的‘硬骨头’。”
“经天路图”是一款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公路工程BIM公路设计国产软件系统,集无纸化外业调查、高精度数据融合、高效设计、数据协同于一体,由四川省交通设计院独立自主研发。
2019年,省交通院公司BIM中心开始自主攻关,最初研发团队只有2人。作为省交通院公司总工程师、BIM中心主任,朱明深感创新之难。3年的时间,在“清除”研发投入不足、产业技术积累不足、人才支撑不足等一个个“绊脚石”后,团队研发出“符合国内工程师使用习惯、适用于普通电脑、满足多个场景需求”的BIM设计软件,“经天路图”顺利落地。
目前,团队有30余人,覆盖20多个专业,高复合人才保障“经天路图”常用常新。“只要前端使用者有需求,我们就能更新迭代。”BIM中心副主任徐益飞信心十足,“性能在国内外同类型软件中居于前列。”
“以前百公里高速BIM创建需要1个星期,‘经天路图’1分钟即可。”省交通院公司设计人员贠志强使用这个软件早已得心应手,“经天路图”简化了传统三维建模的复杂操作流程,对设计数据解析重构,其中“一键布桥(隧)”“一键生成”等“小妙招”,让设计者快速上手。
不仅如此,“经天路图”对比国外的同类型软件,浏览快、反应快、加载快,对普通电脑来说“0负担”。徐益飞列举一组数字:12.3GB的正摄影像加载需 0.053秒,2.14GB的数字高程加载需 0.047秒,477GB的倾斜模型加载需 0.049秒……徐益飞解释,“经天路图”采用了国内顶尖桌面端GIS(地理信息系统)引擎,通过底层数据算法,解决大体量航测数据加载的全球行业难题。
野外勘探开“天眼”,作业效率提升75%
创新是为了应用。“经天路图”中有一个应急抢险系统,在2022年“9·5”泸定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朱明回忆,在“9·5”泸定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包括他在内的10余位勘探人员前往受灾严重的石棉县,勘察断道和人员被困情况。在现场,朱明等共采集了1500余条信息和图片,容量多且杂。
运用应急抢险系统,勘探人员在手机离线状况下采集信息,联网后不到半个小时完成所有信息上传,系统快速汇总,形成专业分类,完成区域内灾情统计,并自动生成表格图像。“平台操作对比纸质生产,效率提升50%,是名副其实的数字‘侦察兵’。”朱明表示,也就是基于“经天路图”直观展示,地震后道路问题一览无余,为后续抢险救援提供可靠依据。
当前正值汛期,连续强降雨给野外勘察作业增加了风险。在湖北恩施巴东县,四川路桥巴野高速二标段项目部,项目副总工程师冯森却可以足不出户,运用“经天路图”的外业协作平台,根据已采集的信息元素进行便道规划设计,并建立GIS+BIM模型,开展便道选线及工程量计算。冯森表示,“经天路图”相当于为野外作业开了“天眼”。
据统计,“经天路图”的外业协作平台,可实现外业调查成果自动整理输出,整体效率提升75%。以资乐高速为例,勘察设计阶段,生产4097条调查数据、81条路线数据、39幅总体图呈现,人力和时间皆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