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事人V观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员李芯锐:从守护者到讲述者


  • 扫码看视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真卿
      7月2日19时许,夜幕降临,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起了小雨。保护区展厅里的灯还亮着,李芯锐正向一个从上海而来的自然教育团队介绍王朗的“前世今生”。团队里有4个高中生、2个大学生。
      这两年,每到暑期王朗总会比平时热闹许多,自然教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巡护队员李芯锐也有机会向更多人分享他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与这片绿水青山的故事。
      李芯锐出生在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村子往东是唐家河,西北边就是王朗。夹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间,李芯锐最初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成年后的第一个十年,李芯锐一直在外漂泊。直到2011年,29岁的李芯锐回乡结婚,在村里的几天,恰巧遇到有自然保护机构的人来。在与他们交谈之间,李芯锐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片“没什么特别”的大山,在别人眼里却是梦寐以求之地。于是他决定留在家乡。在专家的帮助下,李芯锐学会了养蜂取蜜。同时,他加入关坝村巡护队,成为一名巡护队员。2020年,他又来到王朗保护区,继续自己的巡护生涯。
      7月3日一早,李芯锐带着自然教育团队出发上山,边走边介绍沿途的一草一木。林间盛开着一簇簇小花,李芯锐提醒,拍照可以,千万别碰别摘,那可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王朗的大山里,到处都是宝藏。为了守护这些宝藏,包括李芯锐在内的巡护队员们,每周都要巡山几次,从海拔2500米的原始针叶林,到接近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也布设着他们的“眼睛”——红外相机。这些相机从最初比砖头还大,只能待机一周,到如今可以隐藏在环境里拍摄高清视频,还能连续工作几个月。
      李芯锐感叹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但印象最深的变化,还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取得更好的保护成效。川陕甘三省开启了首次跨省联合巡护,曾经的盗猎、盗伐情况几近绝迹。保护区受到的关注也更多了,特别是自然教育项目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和了解国家公园。“李芯锐”们的身份不再只是国家公园的守护者,还是这片绿水青山的讲述者。
      几年前还在养蜂时,李芯锐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来介绍养蜂知识,现在则更多用来讲述他与国家公园的故事。在最近的一篇推文里他写道:“他们所走过的野外,野生动物可以放心大胆,珍稀植物可以尽情招展,四季的风光与自然秘境,只在他们眼中轮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