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市东坡区:牢记嘱托拼发展 感恩奋进谱新篇


  • 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东坡文创园。

    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三苏祠博物馆。

        

    □冬轩 (图片由眉山市东坡区委宣传部提供)
      盛夏时节,东坡故里处处生机盎然。
      稻田间,太和镇永丰村6000余亩水稻在阳光和雨水滋养下青绿葱郁、长势喜人;工厂里,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正全力赶制桥梁钢结构,智能化生产线开足马力、高速运转;广场上,英勇社区举办的音乐艺术周活动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乡村兴、产业旺、文旅热,一幅新时代东坡区的发展图景已铺展眼前。
      两年多来,眉山市东坡区牢记嘱托拼发展,感恩奋进谱新篇,以奋发有为的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良田+良技 “天府粮仓”更充盈
      7月11日,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参会代表走进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实地考察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高产、高效”是大家一致的评价。
      “去年,永丰村水稻喜获丰收,村里的6000余亩水稻,亩产增至780公斤,最高产达863.4公斤,水稻总产量4680吨,同比增长了17%。”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今年通过实施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预计永丰村将继续实现稳产增收的目标。
      粮食高产高效,良田良技是关键。作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首提地、四川省粮食主产区之一,眉山市东坡区牢记嘱托、压实责任,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建设“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天府粮仓示范区。
      永丰村这片“产粮宝地”目前耕地面积6560亩,均用于粮食生产,是全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村。近年来,依托水稻产业优势,永丰村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科技赋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丰收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还有1个多月就要收获了。”7月16日,永丰村种植大户王元威一早便在高标准农田里查看水稻长势。“我在永丰村流转的2500余亩土地,全是高标准农田,去年水稻亩产达780多公斤。”
      在王元威心里,丰收的背后,除了高标准农田,科技也是重要支撑。今年,王元威投资30余万元,新添了育秧流水线和码盘机械臂,实现了育秧的全线自动化。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新技术的应用,为永丰村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借助科技的力量,永丰村不断向“新”发展。自2022年以来,该村先后建立了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水稻专家大院、蔬菜药材科技小院、农技推广科技小院,重点围绕粮经复合产业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运用“东坡巡田”智慧系统以及遥感卫星,实现对基本农田的全覆盖监测,从严保护耕地。
      同时,永丰村还通过与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成功引进并试验了多个优质、高效、绿色的水稻品种,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动永丰村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向“新”而行 “双百”创建奋楫争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新使命,东坡人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东坡区在科学谋划中跨越,在攻坚克难中奋进,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动能,在东坡大地积蓄和释放。
      7月9日,东坡区召开新型工业化暨“服务业攻坚年”推进大会,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创新驱动、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等具体工作,坚定信心做大做强“两业”,为实现“奋力攻坚全国百强”“建成百万人口强区”的“双百”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打磨焊缝、设备组装、机身调试……7月11日,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专业技术工人正在各个工序上忙碌,全力以赴赶制订单,确保按期交付。
      2023年6月,中车眉山公司与澳大利亚某公司签署供货合同,提供200辆L78标轨粮食漏斗车和450辆L60窄轨粮食漏斗车,共计提供650辆铁路货车,一举创下公司出口澳大利亚铁路货车数量最多的订单纪录。
      “这款车型是公司以‘智’提质的典型代表。”该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杨诗卫表示,这款车型的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从车身的焊接,到涂装工序,再到零部件的装配调试,都是目前行业高水平。尤其是原材料,以前基本用的纯钢材料,这款车型采用铝合金材料,这是行业跨步向前的又一实例。同时,这款车型还采用了拉铆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既节能环保、低噪音,又具备灵活性和密封性,充分呈现“智”的元素。
      另一边,在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在药品生产线上加紧生产。作为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自2011年落户东坡区以来,在政策的精准发力下,以研发驱动生产,不断推陈出新,向更专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
      眼下,东坡区以“智”提质添动能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年以来,东坡区指导四川天合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成功获评创新型中小企业;组织眉山汇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飞翎防水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申报(复核)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申报(复核)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放眼东坡,越来越多的项目潜能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助推东坡区奋力朝着“双百”目标阔步前行。

    文旅融合 三苏文化可感可知
      7月13日,眉山东坡水街的“礼遇东坡”社区生活空间内,一场关于“三苏家风家教”的文化讲座,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聆听。
      “这里不仅可以听三苏文化讲座,还能阅读与东坡有关的书籍。店内有三苏主题的文创产品,店外是以东坡命名的景区景点。”来自成都的游客王艳说,到东坡区旅游,处处都能感受到三苏文化的气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作为三苏故里,三苏文化是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记。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东坡区从传承弘扬三苏文化处起笔。
      暑假来临,三苏祠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7月14日早上9点,前来研学的学生正聆听讲解员讲述三苏家风家教故事,南来北往的游客徜徉在三面环水的悠悠古祠中,驻足在匾额楹联前,感受“三苏”的生活点滴和淳厚的家风家教。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4年四川主会场活动在眉山市东坡区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眉山城市单元方案。“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眉山城市单元建设,依托三苏祠、连鳌山石刻、苏洵家族墓地等文物资源,围绕“家”和“学”两条主题脉络,从文物保护、内涵阐释、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主题游径建设,讲述东坡故事。
      古老的遗迹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三苏祠、蟆颐山、短松冈……东坡区将“三苏”有关的遗址遗迹囊括其中,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强化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统筹推进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和开发。
      文化传承发展,数字技术“添翼”。6月7日,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发布仪式在三苏祠博物馆举行。数据库将为三苏文化的系统研究、活化利用、交流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探索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科技深度融合。
      “数据库不仅收录了‘三苏’父子所有的11270篇作品,还有文物、文献等数据10万余条、书籍上万册。”三苏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这一庞大的数据库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能满足“苏粉”随时畅游“苏海”,三苏祠博物馆将实现“永不关门”。
      持续创新推广,助推三苏文化频频“出圈”。近两年,东坡区深入开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打造东坡文旅新热点。以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为源头活水,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走,去苏东坡的故乡!》获省级“安逸四川”文旅宣传优秀作品I类。话剧《苏东坡》、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苏东坡》、川剧《梦回东坡》完成全国巡演。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华盛顿、纽约巡演8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此外,东坡区推出“三苏文化主题游”“三苏故里丰收游”等14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乐享岛”“东坡文创园”等消费新场景,构建“一江两岸·三苏故里”东坡文化研学走廊,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空间。2023年全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63.34 万人次,较 2022 年增长156.11%,门票收入2671.898万元,较2022年增长172.57%。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文化+旅游’的理念,不断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元化、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的同时,让三苏文化更可触摸更可感知。”东坡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