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眉山绘出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 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天府粮仓”核心样板区。

    《诗忆东坡》舞台表演剧照。

    眉山推进现代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让群众“小病不出村”。

        

    □梅杉 (图片由眉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盛夏七月,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连片稻田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农民和农技人员在田间忙碌着,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阳光下,稻穗日渐饱满,丰收已然在望。
      十余公里外,暑期的三苏祠游人如织,众多海内外游客在这里深度体验三苏文化。就在两个月前,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并于6月8日正式上线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带着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三苏祠正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是眉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个代表性场景。落实才是最有力的维护。两年来,眉山市委牢记嘱托,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奔跑,推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三苏文化传承弘扬、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效。今年1—6月,眉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3.49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绘就新“丰”景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
      盛夏的眉山,满目苍翠,田间地头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挺起粗壮的“腰杆”,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7月11日,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眉山举行,来自全省21个市州、61个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产粮大县代表前往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高产展示片察实情、解难题、谋高产。
      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两年来,眉山把保地稳粮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成立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强耕地保护三十条措施,严格管控“非粮化”,坚决遏制“非农化”;制定《眉山市长效推进撂荒地整治八条措施》《眉山市撂荒地整治考核评分细则》;在全省率先推广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组建“田长制”队伍;创新研发、实体运行“眉山市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东坡巡田”APP,主动接入全省田长制管理系统,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运用“天府星座”卫星,打造“天、空、地、网”立体监测监控模式,为耕地保护配上“千里眼”,不断完善“天府粮仓”数字化治理体系……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眉山的举措越来越有力。
      “‘天府星座’卫星的影像分辨率达0.75米,通过超分辨率重建技术进一步提升到0.5米,可获得细节信息更丰富的清晰画质。同时,我们还以卫星影像数据为支撑,上线了微信小程序‘新眉农服’,助力农户和相关部门进行土地监测。”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两年,眉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获全省第一;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全省第一;粮食单产全省第一;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获得省政府激励支持;田长制工作考核全省第二。2023年,眉山恢复补充和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1.55万亩,净增加耕地7.45万亩。如此一看,种粮人对眉山的偏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7月2日,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党委书记刘如祥手把手地向村民陈伟传授农用无人机的操作方法,装药、封盖、起飞……10多分钟,一大片稻田就完成了田间管理。
      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不少高科技农机装备“走”进田间地头,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科技赋能是粮食生产的根基,随着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不断升级,眉山农村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早已迈向智能化。
      “近年来,我们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水稻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力度。”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眉山还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抓手,启动实施“六大工程”,聚焦“八大”示范片,高标准编制发布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永丰片区专项规划,构建“一核三带十片”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布局,创新推行种粮大户“点单式”全程参与模式等。目前,眉山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144.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
      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2023年,眉山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0.5万亩、产量127.7万吨,全面完成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2023年度任务,水稻“一优两高”1343模式在全国推广,眉山市“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入选2023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

    传承新“苏”魂
    书写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眉山载体”新篇章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正式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升级”的背后,是眉山传承弘扬三苏文化、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懈努力。
      透过砖石片瓦、流水竹影,古祠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两年来,三苏祠相继举办苏海畅游、东坡大家讲、东坡论坛、东坡诗词擂台赛等系列活动,众多文化名人走进三苏祠,三苏文化热潮叠起。“今年1—6月,三苏祠接待游客8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眉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集学术大成。今年5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6月,三苏祠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全面收录并整合了三苏文化相关的数据,总数高达12.5万条。其中,涵盖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条、数字图书1.4万余册,以及三苏祠珍藏的6000余件文物。”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表示,下一步,数据库将对接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中心,争取把全国与三苏文化有关的文物全部纳入进来,方便全球苏迷“拾贝苏海”。
      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古祠焕新颜。为深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眉山颁布实施全国首个三苏主题的地方性法规《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出台全省首个市域保护规划《眉山市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编制《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规划》《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眉山城市单元方案》,率先建成东坡文物主题游径眉山区域智慧导览系统等,实现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利用转变。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年3月,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结束全国巡演后,开展为期两周、共计8场的海外演出,吸引观众约1.5万人。
      “从2023年7月至今,《诗忆东坡》在国内外共巡演32场,获得各方广泛关注,用时代语言向世界讲好东坡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眉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止于《诗忆东坡》,眉山不断赋予东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型历史原创话剧《苏东坡》亮相国家大剧院,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获“荣誉全球大赛”动画卓越奖等4个奖;“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等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东坡文化月”“东坡文化节”,以及东坡文化“六进”活动的持续开展,是眉山以多种方式滋养百姓精神涵养城市气质的表现,也是锚定“一心三地”(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目标的决心。
      在眉山,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深深刻印在城市发展的“基因”里。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为代表的三苏主题文化公园、以三苏字号命名的学校、串联东坡遗址遗迹开发的研学线路,以及“东坡步道·大家之路”等,持续推动三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群众生活。“三苏”这滴“水”,正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光芒。

    打造新“样板”
    推进现代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方医生,前几天你给我做了骨伤康复手术后,我的脚可以触地了,感觉很好。”近日,在东坡区思蒙镇卫生院内,前来就诊的村民张大爷说。
      2022年4月,眉山市中医医院与东坡区思蒙镇卫生院签订医共体协议,派出多名专科技术骨干,定期到卫生院坐诊。思蒙镇卫生院依托上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优势,集传统中医、针灸理疗、疼痛康复等于一体,让村民“足不出镇”就可享受到中医诊疗服务。
      5月8日,位于东坡区太和镇的四川省首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二期项目2号楼及1号楼裙楼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医院建成后,川南、川西南片区的群众不用去成都,在眉山就能享受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同质化医疗服务。
      这是眉山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着力打造现代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最大化满足群众就近就医,眉山深入推进乡村公共卫生补短提能、基本医疗扶优提质等“八大行动”,优化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乡镇卫生院68家、村卫生室1230家,补齐偏远山区、新区医疗服务短板,建成涵盖“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从机构全覆盖向服务全覆盖转变。
      截至目前,眉山统筹推进洪雅县、丹棱县和青神县县级医疗机构迁建、改造等工作,新建眉山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建成投用洪雅县中医医院新院区,全市基本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迁建和改扩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71.59%;打造标准化村卫生室176家,构建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30分钟服务圈。
      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是村民最方便、最及时、最经济的就医途径,也是服务村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眉山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五大能力提升行动,突破乡村医疗卫生发展“瓶颈”,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创建、专科建设,提升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实现了“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一项项创新改革工作,正推动眉山基层医疗事业加快发展。2022年以来,眉山全市县级医疗机构新创建三级乙等医疗机构3家,创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41个;100%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97%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60%的行政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我们致力于推动乡村健康管理精细化和服务便捷化,全力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眉山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先行者的姿态开创健康眉山新局面,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触手可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