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促进年” 委员踊跃为激活消费建言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2023年,四川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2%,增幅高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2024年1月至4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但数据显示,四川的最终消费率仍明显低于全国。
      2024年是省委确立的“消费促进年”。如何快速有效激活消费?近日,省政协委员围绕消费结构亟待升级、大宗消费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意愿偏弱等问题,踊跃建言献策,为破解难题把脉支招。

    数字赋能,催生新型消费供给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逐渐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委员们认为,四川应该顺应趋势,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结构尽快升级。
      在省政协常委、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王文看来,数字化、融合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文化新业态正日益成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我省应推动文化数字化,探索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的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开拓数字文化深度融合新业态。
      “打造更高质量的特色体育消费项目,优化体育消费结构。”省政协常委、医卫体育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冉卫文建议,将创新体育消费场景纳入“蜀里安逸”培育名单,打造体验式体育消费闭合链条;培育电子竞技、智能装备、虚拟运动等新增长点,带动催生新型体育消费。
      如何通过科技赋能追赶、引领新型消费?省政协常委、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亚莲提出,纵深推进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具体思路是:推动基于消费数据采集分析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应用三维建模、模拟仿真、虚拟测试等技术,将顾客引入从制造到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对接。
      省政协常委、达州市政协主席胡杰摆出一组数据: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省占比高达38%,不仅高于五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总共28.5%的占比,也高于成都GDP在全省的占比。“应推进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提升省域经济副中心消费能级,联动支撑消费大省建设。”
      省政协常委、资阳市政协主席陈莉萍深有同感。她建议,在全省统筹加快建设一批全国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发挥好成都示范作用,构建“一主多副”消费格局。

    精准施策,促进“大笔消费”增长

      专家指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在政策上适当支持引导就能释放很大需求。促进大宗消费增长,四川怎么行动?
      “建议我省结合汽车以旧换新行动精准施策,稳定扩大汽车市场消费。”省政协常委、民建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芳芳认为,既要出台支持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也应加强与省内整车企业充分联动,通过汽车消费券或换新补贴适当支持“四川造”产品等措施,精准支持本土汽车消费。
      李芳芳表示,当前燃油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80%以上,是四川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建议择机出台支持燃油车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帮助我省汽车企业稳住基本盘,更稳健地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转型升级。”
      省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委会常委何金泽针对新能源汽车在县乡市场普及率偏低的现状提出意见:“县乡新能源汽车既要用于短途代步、城乡通勤,又要兼顾生产运输等使用场景。要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丰富产品矩阵,开发更多经济实用、适销对路车型,更好满足县乡市场需求。”
      “促进‘大笔消费’,应主要在稳定住房消费上做文章。”陈莉萍建议,全面推行“认房不认贷”,支持更加灵活的公积金提取方式;全面推行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探索实行一手房“带押过户”模式;发挥省属市属国企作用,探索由地产开发向统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转变。
      省政协教育界别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完善我省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家装厨卫回收及绿色补贴体系,促进新热点消费品“换能”“换智”“焕新”发展。

    提收入优环境,激发消费新动能

      委员们普遍认为,扩大消费的根本在于提升老百姓消费能力,关键在于优化消费环境,让大家“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民盟四川省委会建议多措并举稳定居民收入,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促进制造业和建筑业高质量就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对城镇中高收入群体实施品质消费激励计划,对中低收入群体实施基本消费保障计划,完善低收入群体援助机制,向60岁以上人群提供医疗保健相关消费支持,逐步恢复居民消费动力。
      “农民经营性收入不稳定,加之享受养老、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弱化了消费能力和意愿。”省政协常委、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呼吁,大力推动农民经营收入、务工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适度增加普惠性转移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预期。
      庄天慧还建议,完善县域商业消费体系,激发农村消费潜能。“应着力优化升级‘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四级线下商业体系,完善农村重点商业网点布局,以智能终端打通农村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推动家电“再下乡”和以旧换新存在的痛点,省工商联建议,健全回收体系,畅通家电生产、消费、回收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建立乡村家电专门维权通道;坚持品质优先,帮助乡村消费者组建“选品互助联盟”,引导更多企业设计制造“乡村优选”家电;补贴向需求侧倾斜,优化补贴发放形式,引导金融行业支持,坚持效益导向花好钱。
      李亚莲进一步建议,打通上下游数据系统,构建消费产品溯源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可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