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赓续历史文脉 三国文化“活”起来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武侯祠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积淀,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走过千年岁月的古老祠庙屹立,赓续着历史文脉。在武侯祠基础上建立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今年刚好走到第40个年头,已成为全国三国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心中的文化高地。近日,记者走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实地探访这一三国文化地标在文化遗产研究展示和活化利用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深挖历史 全景式呈现传统文化魅力

      武侯祠博物馆的建筑格局严整、开敞,刘备殿、诸葛亮殿、三义庙等主体建筑整齐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营造出祠庙建筑肃穆庄重的氛围。
      从大门进入,沿青石板路步行50余米,侧身右转,便是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从立碑开始,唐碑一直屹立在武侯祠内,历经了千年沧桑。青灰简瓦的碑亭之下,游客鱼贯而入,瞻仰这一名震蜀中的“三绝碑”。
      漫步武侯祠博物馆,举手投足间就会将碑刻、塑像、匾额等收入眼帘。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这些文物资源都是馆内重要的文化特色,也是馆中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6月28日,建馆40周年之际,武侯祠博物馆推出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新书《工整的华章》。“该书收录了武侯祠博物馆园区内匾额37块、楹联37副,以及清代《昭烈忠武陵庙志》所录今已佚匾额15块、楹联18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观众全景式呈现武侯祠匾联文化的独特魅力。”武侯祠博物馆保管研究部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陈芳介绍。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一。记者了解到,武侯祠博物馆成立以来,陆续出版《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蜀汉故地卷)》《名垂宇宙——诸葛亮文化遗存调查》《工整的华章》等学术著作、图录50余册。这些学术成果规模大、资料全、涉及面广,进一步强化了武侯祠博物馆在三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物资源的保护上,武侯祠博物馆近年来同样亮点频出。沿着中轴线向北到达诸葛亮殿,2022年,这里的墙体中发现15块(方)碑石,进一步丰富、印证了武侯祠的人文历史。2023年,成都首个文化遗迹、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工作站”落户武侯祠博物馆,推动司法保护服务与专业部门管护的融合。

    创新传播 助力文化遗产成“顶流”

      武侯祠立体便签、卷轴冰箱贴、羽扇纶巾杯……在武侯祠博物馆内的香叶轩,精美的三国文创纪念品很受游客喜爱。“关注度最高的一款是以青龙偃月刀为造型的布偶,是新出才两个月的‘顶流’产品,经常卖断货。”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除了精品文创的上新,展陈的创新也在帮助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传播。
      诸葛亮与刘备二人的塑像站立中间,两侧的落地窗上印有《出师表》全文。阳光下,文字的阴影洒落地面,留下斑驳痕迹。这是“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入口处的设计,简洁又颇具历史气息。展厅内,既能见到蜀汉铭文青铜弩机等珍贵精美的文物,也能在转角处偶遇以剪影刻画历史场景的展板。
      自然光线、园林景观与展陈空间结合,独具特色的设计,吸引游客驻足,也让该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武侯祠博物馆近年来持续优化展陈空间,让最新考古发现与阐释融入博物馆语境之中,为游客还原立体的三国文化体验场景。“祠庙千秋——成都武侯祠历史文化主题展”“龙吟希声——三国戏曲艺术展”“义薄云天——关公主题精品文物展”等展览同样收获游客好评。

    声音

      武侯祠博物馆不仅以厚重历史和名胜古迹闻名,更是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文创产业、古典园林为一体的三国文化专题博物馆。下一步,武侯祠博物馆将全面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努力建成集三国文化收藏、研究、保护、展示、传播、交流、体验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高水平、现代化博物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武侯祠博物馆馆长 蒋建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