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坚克难善作善成 积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     

    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王乖宁:
    炼好每一炉“调味料” 为“中国制造”强筋壮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名片】
      王乖宁,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钒制品分公司钒合金作业区副作业长。扎根生产一线15年,致力于钒合金生产技术研究,成功开发了腐蚀性气体高效排出、高氮钒氮合金生产等技术,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先进事迹】
      7月1日8点,王乖宁来到单位,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走进生产车间。十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日第一项工作——检查生产线,跟踪掌握生产细节和设备运行情况。
      王乖宁负责的作业区有三条生产线,分别生产钒氮合金、钒铁合金、钒铝合金。“这些产品就像是金属材料的‘调味料’,它们的加入让钢铁、钛合金等的用途千变万化。”王乖宁举例说,钒氮合金添加于钢铁中能改变其强度、韧性、延展性及抗热疲劳性等,生产出不同性能的钢铁,应用于房屋建筑、桥梁道路、铁路轨道等不同领域。
      但曾经的钒氮合金产业存在装备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2009年,王乖宁从兰州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来到攀枝花工作。她回忆:“那时候单位正在进行钒氮合金生产工艺的革新。推板窑是钒氮合金生产的主体设备,推板窑的作业率直接影响钒氮合金的产量和质量,通过攻关我们将单推板窑发展到双推板窑,大大提高了钒氮合金的生产效率。”
      双推板窑的第一次试生产,却给王乖宁浇了一盆冷水。“双推板窑试用14天后,窑内的耐火材料就出现腐蚀,需要停产更换,而更换一次耐火材料需要2个月时间。”
      王乖宁分析原因发现,由于窑内空间跨度变大,窑盖板易断裂塌陷,让窑内气体不易排出,与耐火材料发生反应后,使耐火材料腐蚀严重。“我们将窑顶从平板式改为拱顶式,又改进窑内的气路分布,科学设置5个排烟口。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目前双推板窑内的耐火材料已经能安全使用560天以上。”
      扎根一线、勇于创新,王乖宁成为钒氮合金领域的技术骨干,通过攻关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形成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国际领先的钒氮合金产业化生产技术及装备,填补了高氮钒氮合金领域内的技术空白。
      细心严谨的王乖宁,不仅在工作上是排头兵,还努力做好技术传帮带,累计带徒9人,其中2人已申请专利2项,正逐步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她表示,下一步将着力于钒铝合金稳定性和杂质含量控制的研究。“钒铝合金作为钛合金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希望我们能用更多的创新成果,继续为‘中国制造’强筋壮骨贡献力量。”

    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郑昊:
    敢啃“硬骨头” 每年完成几个“自选”项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名片】
      郑昊,遂宁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大队长、党支部书记。从警11年,坚持以党建引领业务,建强党组织汇聚战斗力,敢于啃“硬骨头”,切实解决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先进事迹】
      对郑昊来说,7月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3年7月,“90后”郑昊加入公安队伍。入警前夜,父亲叮嘱他:“要对得起这一身警服,也不要忘了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从社区民警成长为刑侦大队大队长,郑昊始终把干实事作为自己的目标。
      “作为公安民警,就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不论是在基层派出所,还是在刑侦大队,郑昊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每年都要完成几个“自选”项目。
      在遂宁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嘉禾派出所工作时,郑昊发现辖区发生多起诈骗案件,造成多起财产损失,由于案发地藏匿在老旧小区,加上诈骗形式取证难,案件侦办难度大。
      “经常能接到类似的报案,实地走访时居民也反映这给小区治安带来不小影响,我就把这个案子作为那一年的头号‘自选’项目。”郑昊仔细梳理走访获得的线索,和同事组成专案小组,形成侦查方案,和同事卧底进行证据固定。最终,一个长年活跃在当地的外省籍诈骗团伙被“连锅端”,29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背后的涉恶集团和部分地方涉恶势力也被打掉,辖区居民重获安宁。
      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让郑昊深知,要打造一支尖兵,凝聚力和战斗力至关重要。今年初,郑昊进入刑侦大队,他调动支部18名党员的力量,积极推行“党建+刑侦”“党务+业务”融合,通过压缩响应流程,实现城区传统侵财案件“24小时破案”。“压力很大,但效果明显,相关案件的办案时间缩短1到2天。”郑昊介绍,边办案边梳理技术流程和分工,这项工作有效震慑了犯罪,相关案件数量呈现集中下降趋势。
      办案雷厉风行,和群众打交道却充满温情。在基层派出所工作时,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郑昊带领社区民警分格分区域进行常态走访,全面了解辖区基本情况。此外,他探索了社区民辅警以辖区社区为单位加入微信群、培养信息员、建立联络员的方法,保持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公安工作除了打击更要帮教,守护光明的意义,不仅要点燃灯,更重要的是照亮路。”郑昊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民警,有两条原则激励着我脚踏实地,为民解忧,守护群众安全,一是不忘初心,二是实事求是。”

    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充市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党支部:
    发力产业 “空壳村”变“聚宝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名片】
      近年来,南充市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先进事迹】
      7月1日,南充市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村民何继明正对自己管理的400亩水稻、玉米进行田间管理。何继明表示,两个多月后,“羊角嘴大米”将上市,预计能带来3万元左右的收入。
      何继明口中的“羊角嘴大米”,是羊角嘴村自有的农产品特色商标,于2023年正式注册,当年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于品质上乘、价格实惠,“羊角嘴大米”还未上市就被提前预订。
      而“羊角嘴大米”抢手的背后,是羊角嘴村从“空壳村”到“聚宝盆”的蜕变。
      “撂荒地没人种,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人口老龄化。”谈及几年前的羊角嘴村,羊角嘴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全颇为感慨。为了村子发展,村两委想了很多办法,建养猪场、发展水产养殖,“花样不少,但收效甚微。”王喜全说。
      转机出现在4年前。2020年,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村两委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由村党组织领办,成立合作社,用入股的方式把每家的地集中起来,统一整治、统一种植,变分散整治为统筹利用,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借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契机,村域面积扩大的羊角嘴村,率先为村集体添置一批农机,建起烘干房,并将闲置楼房改造成库房。同时,明确羊角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惠农供销合作社的职能职责,不断提升农民培训、农机服务、粮食收储等服务水平。一年间,羊角嘴村完成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
      2021年,在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下,羊角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种1048亩水稻。次年实现年产稻谷90万斤、小麦40万斤,净利润超过20万元,“羊角嘴大米”品牌应运而生。
      在羊角嘴村北侧,2座标准化养猪场已建成运行,年出栏可达10000头。“曾经的育肥场现在升级为繁育场,能实现自繁自育,产业链拉长,利润也将提升。”王喜全告诉记者。
      “老百姓的腰包还能再‘鼓’一点。”王喜全表示,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6万元。但这还不够,下一步,羊角嘴村将围绕品质提升做文章,在绿色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要求下,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标准化管理,着力提升单产。羊角嘴村还将吸纳电商人才,提升“羊角嘴大米”在互联网市场的影响力,跑出增收“加速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