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最重的担子 敢啃最硬的骨头
-
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
用心用情助力彝村发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人物名片
王小兵,中共党员,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员工、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以来,阿吼村获评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王小兵获2018年度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故事
2017年1月,王小兵主动请缨担任喜德县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阿吼村是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王小兵踏进阿吼村时,还是被眼前的状况惊呆了:泥泞不堪的村道、低矮破烂的房屋、靠天吃饭的庄稼……
王小兵驻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村民建立感情。“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工作,才能真正了解到村民的喜怒哀乐,了解到他们的需求。”
王小兵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阿吼村虽然只有900多人,却分散居住在2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壑中。从沟壑到山顶,又从山顶到沟壑,王小兵一户一户入户走访。
45岁的贫困户吉觉阿牛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3个孩子艰难度日,大儿子面临失学。王小兵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为他家送去2000元,让吉觉阿牛木先送孩子上学。之后,王小兵将吉觉阿牛木一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给她争取公益性岗位,还随时到家里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走动多了,王小兵和他们的关系也更近了。吉觉阿牛木的小女儿一看到王小兵来了,远远就会喊“舅舅来了”。
通过深入摸排和走访了解、征求村两委意见,王小兵提出“334”帮扶模式:“科学+绿色+可持续”扶贫理念,“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扶贫举措,“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帮扶机制。
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王小兵和村两委经过考察,在阿吼村种植川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药材植物。如今,在海拔2700多米的产业帮扶基地里,百合已长到一尺来高,很多已经开花了。村民也会来这里务工,给百合“掐花”。今年,阿吼村开始在产业帮扶基地试种葡萄、何首乌等,同时发展乌金猪、高山优质绵羊等养殖业,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为广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阿吼村合作社吸纳大部分村民入股,并在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帮助下成立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将合作社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途径销售出去。连续4年,合作社都进行了分红,分红资金累计达66.14万元。
在王小兵的带领下,2017年底,阿吼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已从2015年的15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5442元。
西南石油大学羌塘盆地研究院院长王剑:
在“生命禁区”探寻油气新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芸涵
人物名片
王剑,63岁,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原党委书记。现为西南石油大学羌塘盆地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沉积能源(油气)及沉积大地构造研究,原创性提出羌塘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能源相控模式”。作为工程首席,他首次在羌塘盆地组织实施全球海拔最高的第一口科学探井“羌科1井”。
故事
6月初,西南石油大学羌塘盆地研究院实验室取得第一批可靠的同位素测试数据,这是继矿物成分结构原位分析、光谱分析、原子吸收、有机碳及孢粉分析之后,团队新建立的又一个实验测试分析方法。羌塘盆地研究院院长王剑教授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消息。
王剑的微信头像,是一口矗立在青藏高原上的科探井。这口井可不一般,它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科学研究探井“羌科1井”。2015年至2019年,王剑作为工程首席兼前线总指挥,组织实施“羌科1井”(井深4696.18米),首次证实羌塘盆地具备良好的成烃与油气保存条件,为我国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今年农历正月还没结束,63岁的王剑再次带队踏上羌塘盆地,这已是他进藏野外地质考察的第29个年头,为的就是寻找一个答案:与波斯湾富油气田带同属特提斯构造域的羌塘盆地有油气吗?
弯弯梁位于羌塘北部的无人区,那里气候恶劣、交通困难,湖沼与陷阱广布。为获取关键数据与样品,王剑团队毅然踏上弯弯梁。出发第一天,装载设备的大车陷进了沼泽,他们历时两天,硬是用身上穿的棉大衣在车轮下铺出了一条“路”;出发第三天,两辆越野车又同时陷进沼泽……当他们第八天到达弯弯梁时,所有团员都瘫软在雪地上。
“陷车就挖车,前面的路还得过去,心中的迷惑总得找到答案。”王剑说,每一块石头都牵系能源资源、生命起源乃至宇宙演化,高雅、有趣并充满智慧。
在王剑办公室的书柜里面,整齐存放着60多本野外考察记录本。从野外回来,王剑和团队就泡在实验室里,把带回来的样品和标本进行分析测试。“每次总会发现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很多需要探究,还要再采样、测试、验证、了解,又必须再去羌塘。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几十年都离不开青藏高原,离不开羌塘盆地。”
王剑在生命禁区探寻油气新区29年来,攻克了一系列石油地质研究难题,创新提出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成藏模式,为推动青藏高原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60余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地质调查油气专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