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和启示
——评郑琪琪儿童小说《暗夜有星》
-
□徐良
郑琪琪的儿童小说《暗夜有星》,以其流畅的叙事、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编织了一幅在地球遭遇“末日使者”小行星撞击后的未来地下城生活场景。小说天马行空,但其本质上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合理构想。这正契合了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预言:“现实和幻想是儿童文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未来10年,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将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
小说设定的故事背景是在地球遭遇“末日使者”小行星撞击后的2062年,人们生活在一座名叫CN-32号的地下城。人造日光、人工智能、N系列采集机器人、地下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VR自然体验馆、自然模拟工程、电极帽和机械手臂……地下城的人们怎么生活?作家凭借其“有限的认知和无限的想象”,完成了对未来生活的一系列科学建构。同时,地下城也拥有属于自己的运行模式,如地下世界预制菜和营养剂、星灿中学、天赋能力测评、机器人管理条例等。当然,也还有诸如极端环保主义等新的矛盾。
小说详细描绘了地下城的模样:天空是日复一日的蓝,云海是从不涌动的白,太阳是失去起落的红。广场上的仿真树,是不知秋冬的绿。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在一步步保障了空气、水源、食物、温度、废水处理等人类基本所需之后,科学家们还推动了环保优化工程——第三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幸福多了,他们慢慢拥有了小型图书馆、体育场、游乐园……”人类逐渐适应地下城的生活,“人们好像也变得不再向往地面和宇宙了”,地下城的新生代们对地面生活更是毫无体验。
于是,地下城里最大的矛盾,就是人类是否应该重回地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习惯了地下生活,继续安全地在地下城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一方面是无法忘记地面生活的自然和完美,永不放弃信念要重归地面。而能决定人类未来的人,只有被超级人工智能测评判断出的“思想者”。对人类曾经破坏自然的罪恶行为怀恨在心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想方设法地要对“思想者”进行毁灭。
小说矛盾设置合理,故事一波三折,冲突愈演愈烈。极端环保主义者王老师几次加害“思想者”李星,在“桃园三结义”的好友李初夏、许诺的帮助下,最终被林教授研发的“藤怪”机器人制服,李星得救,为人类的未来留住了希望。
叙事上,小说《暗夜有星》保留发展了儿童文学的活泼;逻辑上,它超越了儿童文学的严谨;想象力方面,它更是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小说的成功毋庸置疑。当然,小说最大的成功,还在于小说带给我们的诸多深刻启示。
地下城超级人工智能运用以来,一共只测评判断出了3位“思想者”,这3位“思想者”都是地下城市维护、地面能源采集、地下城教育方面叱咤风云的人物,带领地下城市迈上新台阶。在人工智能不断干预生活的当下,人类或许只有“思想”无可替代,正如小说中超级人工智能在回答“思想者”判定标准时的答复:“人类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最伟大的存在。”我们不得不直面和担忧,我们可以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但如果我们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甚至放弃“思想”的能力,后果将是毁灭性的灾难,这是小说带给我们的强烈警示。
环保问题,是小说带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小说借林教授的口,描绘了地球在遭遇环境破坏后的境况:“曾经的地面世界确实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才变得完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但在那之前,环境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了。石油泄漏、塑料污染、过度开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核废水、有害气体排放……当时的地球并不是一派和谐美好的模样,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都在威胁人类的生存。”就算是地下城的极端环保主义者,其实也是因为想到“重回地面生活遥遥无期”而丧失信心后,才开始对人类曾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极端报复。
除此外,地下城的很多话题,都可以理解为对当前人类生活的强烈警醒。
《暗夜有星》蕴含了丰富而强大的信息。人类无法忘记地面的美好生活,更不能忘记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从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到后来出现的地下城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大量古诗词,到点燃孩子们激情的“星光灿烂夜歌会”,小说告诉我们,人类的未来,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我们创造的文明和艺术,需要我们永不放弃的信念。正如地下城的人都会唱的歌曲《暗夜有星》:“我们将在那场夜雨中欢聚,我们将重新睁开眼睛……看啊,看清风拨开云;看啊,看暗夜有繁星……”
(《暗夜有星》,郑琪琪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