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天府新论
不能任由高考考生被志愿填报“割韭菜”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立峰
“高考考得好,不如志愿填得好”“志愿填好了,等于多考30分”“只剩几天,就要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了”……当前,各省高考出分日期即将到来、本专科各批次志愿填报截止时间日益临近,一些志愿填报服务机构趁机贩卖焦虑,搞饥饿营销,成功“收割”了一批又一批家长的钱包。家长缴了费,相信了所谓的“内部消息”“专家团队”,最后却未录取成功,甚至报错志愿,投诉无门,引发了多起纠纷案件。
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庞大的市场基数,形成了火爆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亿元。以志愿填报头部主播张雪峰及其团队推出的价值17999元的圆梦卡为例,该服务包含4次专业填报咨询、志愿规划视频等内容,一经推出就遭抢购一空,甚至2026年的名额都已售罄。张雪峰的示范效应,也带来更多机构跑步进场。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1462家,今年前5月,新注册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同比增加23.5%。
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有市场,但绝不能任由家长成为被割的韭菜。一些机构鱼目混珠,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标准差异大,导致虚假宣传、虚假承诺、服务质量差等投诉频繁出现。有的机构声称拥有“内部数据”或“内部人士”,但实际上可能只是整合了现有信息;有的自称所谓“规划专家”,但仅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忙上岗;近日还有机构在网上招聘兼职高考志愿填报工作人员。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考生和家长急切心理,散布虚假信息构成欺诈,严重扰乱招生秩序。
怎样治理这一市场乱象?教育部今年明确提出,要把做好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作为为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要抓手,3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加强对一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直播、在线答疑、电话咨询等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渠道公共服务。但很显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得还不够,需要尽快改善,对学校、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也要规范。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规范标准,不断提升机构专业性,更好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对市面上违规的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以及违规填报志愿行为加大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