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给机器人找应用场景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5月29日,绵阳科发铂骊酒店一楼大厅,一场小型的“机器人秀”正在进行。其中的四足机器人和乐聚人形机器人,已被不少绵阳市民熟知。前者作为机器“警犬”出现在绵阳街头巡逻,后者则担任文明交通“劝导员”在交通路口“上岗”。
      绵阳是如何造出这样的机器人的?目前,绵阳已有自动驾驶算法、视觉识别技术、传感设备、减速器等40多家相关企业,并用2年时间构建起机器人产业生态圈。“这些技术并非孤立,而是可以互相支撑甚至实现某种‘化学反应’。”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高校院所的许多技术都可以应用在机器人产业中。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解决机器人产业的共性基础问题,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珍祥回答过无数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无限接近人,在很多危险、繁重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黄珍祥说。
      迈向未来,人形机器人需要逐步“攻克”一个个场景。
      从担任文明交通“劝导员”开始,绵阳给人形机器人找到了很多应用场景,如安检员、展馆讲解员等。而乐聚机器人正在加快研发,准备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上岗”。
      这也是绵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应用示范,在场景中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同时拓展市场,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应用不限于人形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走进了绵阳的医院、企业和园区;智能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已成为年轻“创客”的新宠,四足机器人参与到消防演练,在商圈开启常态化巡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