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余块雕版档案 汇成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
近年来,德格县对印经院磨损开裂的经版进行修复、补刻工作,每年完成修复补刻经版230余块。 德格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宁蕖
四川德格县,矗立在雪域高原之上的德格印经院绿树婆娑,在蓝天和雪山的衬托下格外庄严古朴。德格印经院闻名遐迩,不仅仅是因为它传统的藏式建筑和精美的壁画雕塑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在于它迄今收藏了32万余块雕版,囊括了11世纪以来的各类重要藏文经典文献,院藏雕版的数量和种类均居西藏和其他四省涉藏地区之首。不仅如此,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早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技艺,堪称“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
走进德格印经院,穿过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便来到印经院最重要的藏版库。这里密密麻麻摆满整齐划一的木质经版,上面雕刻着细密藏文,这便是德格印经院堪称“镇馆之宝”的院藏雕版。
德格县文物管理中心主任周雪松介绍,18世纪初,德格地区经济稳定、商业和文化交流频繁。德格土司为保护和传承藏文化,邀请了300位工匠雕刻《甘珠尔》等经版,至今累计制作超过32.5万块,有效促进了藏文典籍的广泛传播。
这些珍贵的经版档案分别为书版和画版。书版大致有宗教、文化、杂集等三大类,其中文化类印版囊括了藏族历史、人物传记、文学、文集、医学、语言、文法、逻辑、声明、诗词、天文历算等各种综合性文献,流传下来的古印版多达22万余块;画版则有唐卡、坛城、大型典籍函首插图等数千幅。两类雕版无不写刻工整、字体规范、版式大方、校勘精细、工艺精美,体现了藏族雕版印刷工艺的最高水平。雕版内容综合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格印经院雕版刊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703年。
周雪松介绍,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的典型代表《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在公元1703年-1704年由第十代德格土司桑杰登巴推动雕刻完成。由此可断定,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刊刻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1703年前开始。而直到公元1729年,德格印经院才开始修建。也正是在这一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曲甲·登巴泽仁主持雕刻了《甘珠尔》印版,此后又继续主持雕刻了《萨迦五祖文集》《佛教源流》和修法仪轨等各种单行本文献60多函,并开始《丹珠尔》雕刻等工程。此后约300年来,雕刻经版的工程基本从未中断。
300余年的积累,令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涌现了不少珍本、孤本。
据介绍,《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以梵文、梵文音译藏文、梵文意译藏文三种文字形式对照雕刻,图文并茂、世界仅有,是德格印经院最珍贵的国家级文物,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旧译十万续集》《修法总集》《续部总集》等,则是全球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孤版”;《甘珠尔》《丹珠尔》版本由于版本完整、刻印质量佳、校对严格,则拥有“范本”美誉。
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德格印经院里,为消防安全和保护经版考虑,迄今没有安装电灯,以免出现线路故障引发火灾。印刷间里,阳光透过窗户、天井等投射进房间,工人们两人一组相对而坐,一人在经版上刷上朱砂或墨汁,一人把纸张铺在经版上。当卷布滚筒均匀推过,一页文字就印好了。周雪松介绍,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复杂,分为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制作过程非常考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格印经院不仅藏有浩瀚印版,其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更是整个涉藏地区唯一完整保存、传承,并依然处于实际运转状态的传统技艺,堪称“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印刷所需的藏纸原料,是一种名为瑞香狼毒草的根。这种根有毒,因此藏纸不会被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哪怕存放几百上千年也没问题。此外,它吸墨性好、分量轻、有韧性,不易撕破,也耐磨耐折叠,尤其哑光的特色还利于保护眼睛,因此相当珍贵。
雕版的材料,则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红桦木。这种木材韧性好、防腐。在制成经版前,它们先改制成长约100厘米、宽约10厘米、厚4厘米大小,经微火熏烤脱去水分,再放进羊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次年4月再取出水煮、烘干、推光、刨平,才能用来制版雕刻。印刷时,则涂抹上等松枝或朱砂等加工的墨,由此经版可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刻版的工匠要求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以保证刻准、刻好。印版先后共需经过12次严格审校,再放入酥油中浸泡一天,晒干才算完成。
“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画版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其构图丰满完整,画面生动灵活,刻工精细,不受空间的限制,能代表藏族不同画派的特色,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周雪松表示。
文化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
经过长期的印刷使用,德格印经院印版也出现了部分字体模糊、周边略有磨损等现象。最近几十年来,德格印经院对所藏经版开展了系统整理、编写雕版目录、对残缺印版和珍贵文献手抄本的修补和加固等工作。迄今为止,德格印经院所藏各类雕版的外观及内容总体保存完好,仍然发挥着自身价值。
周雪松介绍,针对《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出现的磨损现象,德格印经院采取了限量印刷、封版、复刻等保护措施。2015年和2017年,则先后启动了《大藏经(甘珠尔)》《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旧译十万续集》等印版的复刻工程。复刻本用于印刷使用,古印版封存。每年,六七十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集中雕刻《大藏经》版。近十年过去,3万多块经版已经复刻了2.2万余块,完成了工程量的70%左右。
20余万块院藏古旧印版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进行着洗版、晾晒、供油等维护工作。今年69岁的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措泽仁负责印版的修复工作。由于部分院藏印版没有经过充分校对,他在修复经版以前还要负责校对。一套经版往往要校对五六次才有99%以上的准确率。一旦发现印版文字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便用刻刀小心剜下,又重新用木头刻上正确的字符镶嵌上去。这项工作,彭措泽仁一做就是40多年。在师带徒模式的“传帮带”下,如今,德格印经院从事经版雕刻和印刷的手工艺人已有七八十位。
在印刷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德格印经院仍坚持纯手工刻印部分典籍。既为满足市场需要,同时也为这项人类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德格印经院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争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中来。同时,印经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