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四川开通“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
扫描二维码,进入问政四川手机端“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举报渠道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5月11日,在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网页版和手机端同步上线“涉企侵权举报专区”。企业遭遇网络侵权行为或发现涉经济领域网络乱象后,可进入“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涉企侵权举报专区”,填写相关举报内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今年3月,省委网信办等7部门联合开展“净生态·促发展”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聚焦当前企业和网民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着力解决营商网络环境中广大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5月上旬,省委网信办组织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为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已开通“涉企侵权举报专区”和“涉营商网络环境有害信息举报专区”,专项受理相关举报。
营造良好的营商网络环境,是主流媒体平台应尽之责。“问政四川”将持续发挥四川第一网络问政理政平台的优势,有效引导广大企业和网友参与举报涉企网络侵权行为和涉经济领域网络乱象,同时不断加大网上正面宣传,提升舆论引导力,助力四川营造良好的营商网络环境。
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五类涉企网络侵权问题,包括抹黑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炮制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恶意炒作涉企公开信息。
此外,还将重点整治一系列涉经济领域网络乱象,包括打着“内部消息”“知情人士爆料”等噱头炮制、恶意传播涉经济领域谣言信息,扰乱视听,误导社会公众;采用“贴标签”“带节奏”“放大镜”等方式渲染丑化、煽动抵触国有经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恶意集纳企业负面信息、谋取非法利益,以及发布企业和企业家负面报道、评论后,以删帖、消除影响为名索要财物、要求投放广告和开展商业合作等;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企业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泄露企业商业秘密,虚构企业家私生活话题,炒作企业家个人隐私,泄露企业家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假冒仿冒他人企业名称、注册商标、品牌等开设网站、注册账号、上架APP和小程序等;假借企业、企业家名义从事违法违规活动,违规使用企业家姓名肖像等。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进行举报时,需要提供以下举报受理要件,包括能够充分陈述举报事项、阐明举报理由的文字内容;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或企业家身份证明等权利主体资格证明材料(如委托举报,需提供举报代理人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举报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请求采取必要措施的具体网络地址或者足以准确定位侵权内容的相关信息;能够证明举报内容侵权的初步证据材料;申明举报真实性、合法性的文字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