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育 四 川 品 牌“ 生 态 圈 ”

    ——《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4》摘登(一)

  •     

      品牌强则经济强,四川建设经济强省,要求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众多品牌作为内在支撑。从长虹、通威、新希望、蜀道等知名企业,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川酒六朵金花”,从歼20、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国产芯片封装载板等硬核产品,到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超级IP,再到川粮、川猪、川茶等重要初级产品,一大批品牌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引领行业变革前行。
      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四川以实施品牌创建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建设质量强省,各级各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构建适宜品牌培育成长的“生态圈”,加快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切实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夯实品牌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共性”“通用性”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特征,品牌基础设施就是通过供给针对性的软硬件公共设施和服务,帮助品牌加快培育、做强支撑、丰富内涵。
      数字基础设施。四川加快布局建设“新基建”,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数字赋能品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6万个5G基站,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家庭数超5500万户,上“云”企业超40万户,已建在建数据中心超38万标准机架,上架率达51%。长虹CHiM工业互联网平台、东方电气东智同创C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双双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以跨行业、跨领域的领先能力,实现四川在这一国家级榜单中零的突破。目前,四川全面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预计到2027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创新基础设施。目前,四川建成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2300多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97个,包括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各1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等。发挥好平台作用,2023年四川启动实施钒钛稀土、轨道交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3个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川猪、医药健康、生物育种5个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出国内首台F级高国产化率燃机、芯片封装载板材料等重大工业产品22个。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增长48.4%。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入选十大超级工程,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质量基础设施。四川持续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32个、国家级计量技术机构4个,拥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500余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四川)”的创建,实现了四川在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中零的突破。同时,制定出台《四川省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培育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022年4月,四川归集省内外相关行业部门的质量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上线“川质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筛选并入驻250余家优质服务机构、270多名专家,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计量测试、特种设备、标准服务、认证认可、仪器共享、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5月,“川质通”升级至2.0版,上架服务项目6600多个,构建起适配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随着品牌建设深入实施,许多优秀企业创新设置“首席品牌官”岗位,代表CEO就企业形象、品牌及文化建设等进行内外部沟通。印发《四川省企业首席品牌官(CBO)制度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在全国率先以省域范畴推进首席品牌官制度,发挥首席品牌官在企业品牌建设、产品质量控制、知识产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企业对地理标志、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同时,加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相关质量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广泛开展质量品牌相关劳动和技能竞赛、QC小组、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改进提升等活动,建强品牌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基础。

    分类定义关键抓手

      长期以来,四川品牌分布在不同行业、区域和企业,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特性等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推进品牌建设,分类定义关键抓手。
      制造业领域,以“智改数转”行动牵引质量品牌建设。围绕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四大关键点,四川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诊断评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精准解决方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挥人工智能“倍增器”作用,激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做强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完善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体系。近年来,四川累计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8个,10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成功创建全国“数字领航”企业3家、全球“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5G工厂2个。2023年,四川共有109户企业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共有87家企业获评“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18家企业获评“全国质量标杆”。
      农业领域,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行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农业生产源头治理工程、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程、农产品精细化监管工程、农产品质量监测升级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工程,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23年启动“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发展方式绿色、质量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构建“川字号”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四川已命名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4个,在此基础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
      服务业领域,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提出实施以品质供给、品尚引领、品味生活及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为靶向的“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打造全球消费“品质供给”集聚地,培育全球消费“品尚引领”创新地,建设全球消费“品味生活”宜居地,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高地。从打造场景看,实施消费新场景5年培育计划,每年打造40个多元融合的“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持续推进示范步行街、智慧商圈建设,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省级试点。在树立服务业标杆方面,制定《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连续3年每年支持创建15个示范区,建设培育45个重点产业集群成链、融合创新活力迸发、“新交子”领跑强企固本、体制机制保障有力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建筑领域,推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发展。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提质扩面,促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全省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到1.6亿平方米;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的标准,累计新增绿色建筑3.8亿平方米,占比达到85.8%。

    打造“热带雨林”式品牌涵养模式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这是富有活力的企业生态。四川积极打造“热带雨林”式品牌涵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激励企业在质量品牌建设中唱主角、当头雁,形成传统品牌历久弥新、新锐品牌层出不穷、各领域品牌竞相发展的局面。
      链主企业积极发挥产业链头雁作用。四川出台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世界一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四川造”精品。成都市全面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着力布局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配套”协同发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集群创新能力。如京东方作为新型显示产业“链主”,十几年来在川总投资已超2000亿元,累计产值约2000亿元,在川员工数量超3万人,带动产业链企业超100家。总投资630亿元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刷新了成都乃至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制造业项目纪录,有望带动成都成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从四川企业结构看,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7%,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药、食品、家具、零售、文娱、餐饮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认可度高、极具发展潜力的民企品牌,新希望、通威、川威、极米科技、蓝润、科伦、天齐锂业、海底捞等品牌享誉全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为推动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和品牌化路线,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3个文件,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1+2”政策体系,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帮助民营企业解难题、增信心、谋发展。仅从减税降费看,2023年四川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860亿元。
      截至2023年末,四川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60.3%。四川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三强计划”,持续协助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进口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政策,发挥政策红利“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科技企业有更多实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当中。全省享受科技创新政策优惠的企业数从2007年的124家增加到2023年的1.77万家,减免金额从1.98亿元增加到195.05亿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自2018年以来,四川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其中,2022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四川营商环境优秀等级市(州)数量从2019年的1个上升至11个,良好等级市(州)8个,一般等级市(州)从14个减少为2个,营商环境发展水平不均衡状态得到持续改善。从五大经济区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持续保持第一,川南经济区位列第二,川东北经济区整体提升幅度最大。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2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意见作出部署安排,强调针对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融资、用地、用能、物流、生态环境等要素成本。

    拓展品牌市场舞台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四川消费运行呈现快速恢复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春节期间出现一波消费爆发式回补。四川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激活消费、扩大内需工作。先后出台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5条”,省财政投入近2亿元支持汽车、餐饮、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支持市(州)开展“天府云销”以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系列市场开拓活动。同时,针对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先后推出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36条”、恢复和扩大消费“22条”等政策,以真金白银激活消费市场。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围绕四季主题,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周周有场景”,全省全年开展促消费活动近2万场,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
      2023年四川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5.2%,实现利润总额4506.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利润总额增长64.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04.6亿元,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44.3亿元,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3997.4亿元,增长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132.9亿元,增长11.4%。
      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几乎同步,四川组织外贸企业包机“组团出海”拓展市场,第一场海外市场行就在欧洲拿下263亿元订单。2022年10月,出台《关于“川行天下”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若干措施》,围绕“支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建设利用拓展市场平台、支持提升‘硬件’建设、优化市场环境”5个方面,推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十项务实举措。
      2023年一季度,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为2240.6亿元,此后向好趋势明显,二、三、四季度分别环比增长1.1%、1.5%、20.3%,全年进出口总值9574.9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八。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明显,东盟成为四川最大贸易伙伴,四川对东盟进出口总值1796.6亿元,占18.8%;对俄罗斯进出口总值268.5亿元,增长54.5%。此外,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4154亿元,增长10.3%,占43.4%;对非洲进出口总值426.4亿元,增长68.9%。
      随着锂电、光伏等绿色产业加快布局,四川外贸新动能加速汇聚。2023年分别出口碳酸锂、氢氧化锂、锂镍钴锰氧化物19.4亿元、110.9亿元、56.4亿元,分列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位。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出口总值161.8亿元,增长46.7%,推动四川外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特色农产品、食品扩大出口取得实效,鱼油、柠檬及酸橙分别出口7.7亿元、1.4亿元,均列全国第一;鱼子酱出口8708.3万元,位列全国第二;白酒出口4.1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在四川省举办的一系列开放活动,把四川品牌放置在全球“聚光灯”下。比如,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吸引了56个国家(地区)的3500余家企业、超6万名嘉宾和客商线上线下参与其中,四川签约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13亿元,投资额30亿元及以上项目达66个;制造业项目占四川签约项目总数的70%以上,协议金额占比超8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