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年攻关实现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

    大范围野化放归即将开启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阚莹莹
      5月6日上午,成都。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桂建芳的见证下,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成果验收通过。这意味着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组建的科研团队,在全球率先掌握了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的密码。
      密码是如何破解的?对川陕哲罗鲑来说,意味着什么?

    A
    艰难攻关
    科研团队从零起步,分步骤积累养殖和繁殖技术

      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有多难?“一切从零起步。”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介绍,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川陕哲罗鲑,但始终未能见到活体。2009年初正式启动研究后,用了8个月时间,才在大渡河上游支流中第一次捕获川陕哲罗鲑。“是个幼体,还不到200克。”此后1年多时间,杜军和团队成员在川陕哲罗鲑现存栖息地周边来回巡查,先后救护8尾活体川陕哲罗鲑,并留下4尾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等研究。
      从零起步,科研团队决定,按照步骤完成目标。
      第一个步骤,掌握人工驯养技术。团队成员、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华说,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组,先后进驻阿坝州马尔康市、成都崇州市、雅安市荥经县的保育基地,观察以不同方式养殖的川陕哲罗鲑生长情况。同时,派出观察人员在野外观察野生种群川陕哲罗鲑的生活习性,并不断模仿野生种群的生长环境来改造养殖场、改进养殖技术。
      5月5日,在位于崇州市的四川省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利用中心,记者见到了改造成仿野生环境的养殖场:水流湍急且砂砾底质的河床。
      单是为川陕哲罗鲑制定和优化“食谱”,就花了三四年的时间。为了分辨其雌雄,科研人员花了整整5年时间。因为在没有达到5岁这个性成熟年龄之前,不同性别的川陕哲罗鲑外观和行为几乎没有差别。只有到了性成熟年龄,雌鱼才会在繁殖期变色并选择水域打窝。
      第二个步骤,突破繁殖关。2014年前后,科研团队着手研究繁殖下一代川陕哲罗鲑。但在接下来的两年实践中,取卵尝试要么失败,要么没有幼体鱼苗成活。于是,科研人员把目光转向野生种群。2016年,科研人员利用野生种群的受精卵孵化出川陕哲罗鲑子一代。2022年,首批约80尾性成熟的个体进入繁殖期,科研团队开始在全人工环境下繁殖川陕哲罗鲑。
      但全人工孵化的二代鱼苗成活率始终不高。连续失败后,科研人员开始复盘野生种群的生长记录:每年2月川陕哲罗鲑繁殖之前,都要经历一次水温骤降,才会开始繁殖,而骤降后的水温,往往只有5摄氏度左右。
      参照野生种群这一习性,科研人员改造了产卵场并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控水温。今年2月至3月,科研团队利用改良后的技术,终于繁育出约3500尾子二代鱼苗。

    B
    攻关背后
    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川陕哲罗鲑珍稀程度不亚于长江鲟

      15年的技术攻关,科研团队收获的不只是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目前,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已经掌握了川陕哲罗鲑线粒体DNA,完成川陕哲罗鲑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多组织蛋白质图谱和转录组图谱的绘制。
      科研人员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川陕哲罗鲑,与其珍稀性密切相关。
      川陕哲罗鲑是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鱼类,别名为长江哲罗鲑、虎鱼等。学界公认,川陕哲罗鲑是第四纪冰川的幸存者和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鲑科鱼类,也是欧亚大陆鲑鳟鱼类分布纬度最低的种类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物种和水产资源。同时,川陕哲罗鲑也是世界上五种哲罗鲑属鱼类中分区域最靠南的一个,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在专家看来,川陕哲罗鲑是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有力物证,对研究生物地理学、系统发育和气候变化等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此外,川陕哲罗鲑还是大渡河水系中为数不多的肉食性鱼类,是该水系鱼类生态链的顶端物种。由于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川陕哲罗鲑还是水产养殖重要的后备品种,珍稀程度不亚于“水中大熊猫”长江鲟。
      历史上,川陕哲罗鲑分布在岷江和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汉江上游的湑水河和太白河、秦岭山脉的南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范围快速萎缩,野外种群数量随之缩减。目前,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仅剩陕西部分河段和青海四川交界处部分河流以及大渡河上游的脚木足河等水系中。
      30多年来,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流域川陕哲罗鲑的分布区域目前已大大缩小,且资源量逐年锐减。
      一个例证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杜军等就着手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技术积累。但由于野生种群遇见率不足,始终没有摸清其生活特性。正是因为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快速减少,2012年,川陕哲罗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并在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C
    未来道路
    修建保护区、开启野化放归探索,加快复壮野外种群

      “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不是结束,而是川陕哲罗鲑保护的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的话,给沸腾的验收现场带来了一丝冷静。
      现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庄平说的是实话。因为评判一个物种是否脱离濒危状态,最核心的衡量指标是其野外种群的生存状况,特别是种群数量增减趋势。
      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川陕哲罗鲑的活动范围萎缩了九成左右,种群数量大幅缩减。自2001年以来,四川境内的大渡河上游一共只调查到96尾野生川陕哲罗鲑。
      借鉴大熊猫、朱鹮和长江鲟等珍稀动物的保护模式,最常见的野外种群复壮模式是,通过设立保护地(国家公园、保护区等)来守护其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并在人工繁殖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野化训练等方式放归野外,以逐步恢复其野外种群数量。
      今年1月1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根据批复,该保护区位于阿坝州境内大渡河上游及部分支流,地跨马尔康市、阿坝县、红原县和壤塘县,保护区全长约463公里,总面积1643.5公顷,特别保护期为全年,以川陕哲罗鲑、重口裂腹鱼等为保护对象。
      杜军介绍,2017年以来,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已经在川陕哲罗鲑现有种群分布区所在的阿坝州和历史种群分布区所在的雅安市、青海省果洛州先后放流(生)川陕哲罗鲑7次、合计2981尾。其间,科研团队和业务主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放归经验。
      “相较于长江鲟,川陕哲罗鲑有更有利的放流条件。”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川陕哲罗鲑野外种群和野生栖息地存在,随着相关保护区的设立以及保护规划政策的落地,川陕哲罗鲑现有栖息地的保护力度正在强化,历史种群分布区的栖息地生态系统正在加快修复。
      谈及将来,杜军表示,在完全掌握人工饲养技术后,川陕哲罗鲑的野化放归之路将被摆在更高的位置,大范围的野化放归即将开启,“我们希望,朱鹮和大熊猫的故事,能够在川陕哲罗鲑身上延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