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市翠屏区李庄古镇:

    让古建筑群落中的文化活起来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哲

      作为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之一,宜宾市翠屏区李庄古镇有近1500年的建镇史,既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古街巷、古民居,也有宫观庙宇组成的“九宫十八庙”。李庄古镇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
      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如何保护传承,焕发新生?日前,记者走进李庄古镇,探究古建筑群落中的文化创新活力。
      展开李庄古镇平面图,街巷和建筑以线条和方格的形式呈现在眼前,细密的路网绘出古镇的肌理,在长江边形成一片纺锤形地带,这便是如今李庄古镇的核心区。
      “保护利用的前提是摸清家底。”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邹鸣琴介绍,李庄古镇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街巷18条,不可移动文物95处,其中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规划保护部部长严静回忆,2013年前后,李庄古镇启动东岳庙等古建筑抢救性保护时,根据历史档案与资料,明确建筑的空间形态,编制文物保护修缮方案。“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从材料到修缮工艺都要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严静说。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强调寻找老砖老瓦老手艺。邹鸣琴说:“比如张家祠内精工雕刻的‘百鹤祥云’窗,在李庄是‘独一份’,对色彩把握与材料选用提出了很高要求。”
      从古建筑出发,李庄古镇在过去10年间陆续打造出数十处“微景观”,小到一处绿地,大到一片湖泊,既能改善古建筑周边环境,也让古建筑与现代人居环境巧妙融合。下一步,李庄古镇还将修缮栗峰山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和活化利用。
      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上万件馆藏文物,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辗转千里迁驻到李庄。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在“立本求真 家国天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的展览中,蜡像、木箱等实景道具以及全息投影等设备的立体化展示,将人们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
      古镇西侧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内,保留有梁思成、林徽因等的手稿,还原了他们曾经的工作场景和建筑成果。这是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后,全国第二个系统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的陈列馆。
      让观众沉浸式观展是李庄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邹鸣琴介绍,李庄古镇景区已与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开展校地共建合作。如今,这些合作已经转化为李庄古镇保护利用的新技术、对外传播的新思路。
      “今年9月,我们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举办‘栋梁’展,借助清华大学丰富的馆藏资源,与营造学社旧址内的展陈相结合,辅之全息投影等进行立体化展示。”严静说。
      “以展为媒,我们既要让更多人走进李庄、读懂李庄,还要扩大李庄在建筑学,特别是在古建筑保护修复领域的影响力。”邹鸣琴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