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热议
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它们的生命延续下去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吴梦琳
“四川是富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省份,这次座谈会非常接地气,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5月6日,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感叹。
阿来的感受并非个例,不少与会嘉宾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近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四川有何“底气”和作为?下一步将着重开展哪些工作?会后,不少与会嘉宾谈起了感想和打算。
四川的文化遗产
备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
“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持续开展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抓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作为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对座谈会上提到的这些内容感受深刻。“四川不仅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的文化瑰宝都在四川有所体现。”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考古工作,成果丰硕。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到稻城皮洛遗址,还有盐源老龙头墓地、资阳濛溪河遗址等重见天日,在霍巍看来,这些成果不仅为展示四川地区的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以实物材料鲜活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所以这些成果,不仅是在全国引发关注,甚至在世界引发了关注。”
四川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余年,在石窟寺保护、文物本体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他表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进步也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手段。“这些年来有很多例子,像三星堆3号到8号祭祀坑的发掘,就是一种多学科的融合,把当代更先进的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现场,让更多的文物信息得以提取,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研究水平。”
“能够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很激动,这对我们全省文物保护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触动。”韦荃认为,此次座谈会内容,“从我们的成果到我们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怎么做,我觉得非常实际、非常接地气。”
这番话也引起了阿来的共鸣。他注意到,此次座谈会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对城市街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有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强调,从政策措施到法律法规都有提及,“我觉得这是一个听了让人有把握、有信心的会。”
在阿来看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的举办可谓恰逢其时。“当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状态时,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比翼齐飞的。因此,四川当下的文艺创作、文学创作,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都呈现出一个繁荣的局面。”
“活起来”“火起来”
真正让文化遗产的生命延续下去
不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四川地域广阔,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也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其继承和弘扬,对我们未来的走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霍巍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关乎考古和文物保护从业者,还需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也是考古和文物从业者需要做的事情。
韦荃对此也表示认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他建议从人才抓起,培养、建设自己的人才队伍。“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因为它们不只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久久为功,真正让它们的生命延续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还要想方设法让它们“活起来”“火起来”。韦荃认为,要搞好文化遗产研究,把它们的内在价值挖掘好、讲清楚,“如果这个搞不清楚,利用水平也不会高。”
“比如这次会上反复讲到、在四川大量分布的石窟寺,从唐到宋一直延伸到明代。它们比较分散,专家的研究可能也不是那么全面。”阿来认为,除了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外,还要依靠媒体、依靠传播,将专业人士的认知、发现,非常生动、鲜活地传递给社会大众。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高静则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给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要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又要契合当代需求,实现活化利用,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高静说,四川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凝聚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要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同时以“有机更新”等方式与现代生活进行链接和结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