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以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要以构筑“两地”为依托,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更好整合全球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96问
“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四川如何以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答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在2023年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今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为四川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四川要以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下文简称“两地”)为依托,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更好整合全球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加快构筑“两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四川构筑“两地”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四川地处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往北经欧亚大陆桥,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往南经北部湾出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实现东西对接、南北贯通的战略支点;坐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优势,国际班列联通境内外130余个城市,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持续位居全国首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打造以四川为中心枢纽、最大范围联通亚欧大陆主要经济区域的开放战略大通道。
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四川坚持“川渝一盘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构筑“两地”为依托,协同重庆推动高水平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有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尽快形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打破经济发展的“胡焕庸线”。四川发挥地处“一带一路”核心腹地优势,持续深化向西开放,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及我国各省市的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东西并进、内外统筹、陆海联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破经济发展的“胡焕庸线”,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促进国家发展战略腹地建设。作为我国西部大省,四川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国家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国家重要物资和战略资源储备供应保障地、国家实现稳藏安康和经略周边的战略要地,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时代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四川加快构筑“两地”,可以更好地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构筑“两地”,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发展与安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势必推动向西开放。在深耕亚太地区基地区基础上础上,,我国进一步加强向西开放,向广袤的欧亚大陆拓展要素配置空间和国际市场空间,奋力开创对外开放事业新局面。面对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加快构筑“两地”,可以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
“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侧重安全。“向西”是在持续深化对欧合作的同时,拓展与中亚、西亚全方位、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尤其是中亚。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地缘中心,位于亚洲和欧洲的交汇处,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地。随着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四川加快落实峰会成果,深入推进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走深走实,对于保障我国通道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侧重效率。“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要求四川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互为条件、彼此支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是“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前提,“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为“向西开放战略高地”提供重要保障,两者融合互促、协同共进,有助于我国从整体战略层面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在把握战略主动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构筑“两地”,要统筹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依赖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统筹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提升四川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位势和能级。
加强陆海统筹的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建立陆海统筹的多式联运通道省际协调机制,强化中欧班列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加快推进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打造以四川为中心枢纽、最大范围联通亚欧大陆主要经济区域的开放战略大通道。聚焦节点布局和枢纽功能,优化铁路、海运、航空多式联运线路,完善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统筹的多式联运通道物流网络,拓展商品集散、加工、供应链管理等业务。积极构建与中亚、西亚、欧洲及东盟国家在客货运输、通关服务、签证等方面的便捷通关模式,加强与这些国家在技术标准、单证规则、数据交换、检验检疫等方面合作,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多式联运规则和标准体系,实现“一单到底、物流全球”。
强化联动协同的大平台建设。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聚焦资源、要素、产业、机制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物流口岸等开放平台的联动协同,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打造欧亚大陆资源要素集聚和创新策源的重要引擎。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与其他港口及口岸、园区等平台协同发展,建立“铁路+”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和大数据服务中心,有效融合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深化“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及应用。
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枢纽。以内外贸一体化为契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外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的深度对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枢纽。积极推动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中亚峰会中涉川成果落地落实,支持川内企业到中西亚、欧洲国家开展贸易投资布局,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在矿石、能源、粮食等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与欧洲国家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邓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