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公共法律服务事业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
□杨丹梨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
日前,司法部召开全国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对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其中,四川共54家单位、73名个人获表彰。
聚焦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等领域,记者采访了3名“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
松吉志玛:法律援助是在援助人生
“我在看守所见到的当事人因长期被丈夫虐待,精神状态很不好,家里还有4个年幼的孩子,根本请不起律师。”直到今天,松吉志玛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经手的第一个法律援助案子。“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法律援助不仅是在援助案子,更是在援助受援人的人生。”
松吉志玛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法律援助中心的法律援助律师,投身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以来,她办理案件22件,提供法律咨询200多人次,“甘孜州律师数量有限,我必须主动承担起重任。”
多年来,从主动请缨加入“9·5”泸定地震一线法律服务志愿队,到为稻城受伤的农民工申请司法救助、帮助理塘县妇女追回被骗存款……她始终告诫自己,律师并不是简单的谋生职业,“若一时疏忽,有可能毁掉受援人的一生,尤其法律援助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我们的工作意义非凡。”
李平飞:让司法鉴定跟上科技发展步伐
近日,在四川西华交通司法鉴定中心,中心副主任李平飞正和同事分析、研讨、推敲案件关键信息,“有两起疑难复杂重大交通事故鉴定在我们中心进行,现在遇到了难题,需要大家一起研讨。”
司法鉴定是司法活动中的一项专业技术活动,为诉讼和行政执法提供重要依据。随着我国智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交通事故车辆技术鉴定面临新情况。
2020年9月,南充市发生一起严重车祸,肇事车辆为一辆纯电智能汽车。接到办案单位的鉴定委托后,李平飞带领鉴定骨干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彼时涉及电动智能汽车的交通事故鉴定较少,国内外可供参考的案例几乎没有,一切都需要李平飞和他的团队自行摸索。为此,李平飞带领鉴定小组多次实地勘查,并开展多次模拟试验,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最终完成鉴定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被办案单位和人民法院全部采信。“我们要不断努力,让交通事故司法鉴定跟上科技发展步伐。”李平飞表示。
从2006年至今,李平飞共办理鉴定1万余件,提供法律咨询100余人次,参与编写行业标准6项。
沈志明: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风雨无阻
这几天,四川省石棉县公证处主任沈志明特别忙:“9·5”泸定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还没结束,城市拆迁改造工作又开始了,他必须在现场监督安置房抽签分房工作。
马不停蹄,是沈志明的工作常态。石棉县人民医院、石棉县小水敬老院……从事公证工作11年,沈志明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上门服务”,有多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我就风雨无阻。”
2020年1月,沈志明收到一位80多岁老人的求助。老人说自己的妻子过世,留下一处房产需要办理公证,但子女在外省工作,大年三十才能回家,希望沈志明能在大年三十当天帮忙办理。沈志明一口答应,详细告知老人所需材料,并给了他一张清单。除夕当日,沈志明早早地就来到公证处等候,并顺利完成了公证工作……
为了缓解公证办理“难、繁、慢”问题,沈志明介绍,如果是声明、委托一类的简单工作,石棉县公证处会做到让群众最多跑一趟,当天便可以出具公证书;如果是继承、赠与、证据保全等比较复杂的公证,一般都在两三个工作日内出证。
2019年以来,沈志明共办理和审批公证案件1500余件,提供公证法律咨询80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