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两个结合”讲好思政课

  •     

    □刘浩天 蒋敬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对照这些要求,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上下功夫。
      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理论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首先是因为实际需要,同时又能指导实际。讲好思政课,必须让理论照进现实,着眼于中国具体实际,善于把中国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革、走过的历程、进行的实践等系列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国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实现以事寓理、以理明事。思政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所在,因为“事”在“势”与“时”中发生,是“势”与“时”的表象。从传播学视角,对于接受者而言看得见、听得到的最具象的信息就是“事”,而对于“势”与“时”则需要基于“事”进行抽丝剥茧地认识、分析和理解。若传播者叙事的能力不强、效果不好,想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几乎不易。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训练和提升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水平,是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功。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讲事明理让学生认知认同。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充足新鲜的理论养分;从实际角度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材料。脱离理论讲实际,或者脱离实际讲理论,都不可能讲好思政课。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比如,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厚植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等。思政课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精彩、富于意蕴的“中国故事”,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从入眼入耳再到入脑入心。
      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讲好中国道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中国之理即指中国道理,体现为中国主张的观点、原则、理念、思想、立场等,从根本上说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之“理”。讲好中国道理需要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时代更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其中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为人处世的经世哲学,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励精图治的奋斗精神等,所有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相近相合之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讲好中国道理,才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一要讲清楚二者在治国理政上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人民群众在推进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和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二要讲清楚二者在辩证思想方法上的契合性。在思想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在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观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认为凡物必有对、相反相成,《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周易·系辞》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都深刻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三要讲清楚二者在对于理想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契合性。关于构建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真正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构架给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主张构建美好的“大同社会”,实现天下为公。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的思想层面、在构建理想社会的现实层面、在思想方法的运用层面都具有相通相融性,在思政课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讲好中国道理,有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新时代青年的理论认同。
      (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