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登春台!茅奖鲁奖作家上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本版图片均由出版社提供
四季之始,春生万物。草长莺飞花开,这是自然的回应。在文学的世界里,作家们不约而同用推出新书的方式,向春天告白。作为中国文学两大至高奖项的获得者,一大批茅奖鲁奖作家都在履行“继续写下去”的获奖感言。
2024年春天,无论是周大新、梁晓声、迟子建、麦家等往届茅奖作家,还是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这样的新晋茅奖作家,都满怀诚意,献上了新作;鲁奖作家张执浩获奖后的最新诗集来了,另一位鲁奖作家鬼子,走上了新的路径,历时18年,精心创作出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
这次,我们特别开出一份专属茅奖、鲁奖作家的新书单。新,因为是作家们的最新书籍;新,因为它们从春天走来。
古稀之年不停笔
分享宝贵的人生经历
2024年1月,周大新散文随笔集《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作为创作成果丰硕的著名作家,自1979年处女作《前方来信》发表后,周大新在很长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小说的写作中。他曾凭借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亦创作了《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汉家女》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2012年发表的具有特别意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安魂》,更令无数读者动容。2021年长篇小说新作《洛城花落》出版后,周大新宣布长篇小说自此封笔。他自言“已步入人生长河下游”,今后将更多地投入散文和短篇作品的创作。
《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是他长篇小说封笔后的首部新作,也是首部散文集。该书收录了周大新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近70篇,根据主题、类型不同,分为“在右岸:想一些事”“在左岸:见一些人”“在河心洲:读一些书”3辑。
谈及书名中的“下游”,周大新坦言:“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长河,60岁之后应该说是站到这条河的下游了。我今年72岁了,算是在人生下游离入海口很近的地方了,很快就会进入大海。可以说写作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在这本书之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出新书的机会,因为你不知道命运怎么安排你的未来。这本书就是写的我现在这个年龄段所能做的一些事。”
周大新希望,读者可以看见一位进入古稀之年的智慧长者对人生旅程中难忘之景的回望与思索,以及告别忙碌生活后自在访友、纵情阅读的闲适心境,得以从中汲取一些可靠的人生智慧,明白人类的有限,坦然地面对自己具体的生活。
同样推出散文合集的,还有梁晓声。《独自走过悲喜》于2024年4月正式面世,梁晓声情真意切地分享了70多年的经历和感悟。谈孤独和压力,说成功与完满,话怀旧和喜悦;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字里行间透射出他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
步入花甲之年
三位作家“从头再来”
时隔5年,麦家在2024年3月推出新作《人间信》。提起创作初衷,麦家说:“天下太大了,一本《人生海海》装不下,所以有了《人间信》。”
据说,写这本书很不容易,写到两稿后,麦家还在尝试推翻、企图重建。他甚至前往深山古寺,吃斋闻香,与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话,试图触及一些更尖锐、更矛盾的东西。写到最后,失眠、食欲不振、心神不属等问题一并袭来,让他难以招架,连为他看病的医生都说:“这是把力气都用完了。”从第一部作品《解密》到《人生海海》,已60岁的麦家仍在不断地走向新领域,不断地“从头再来”。
同样,踏入60岁门槛的迟子建,在2024年1月20日发布了最新著作《东北故事集》出版的消息。书里收录了她近年来创作的3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该书一上市,反响热烈,首日便实现加印,当日印数已达10万册。
“60年,我有40年是在小说的岁月中。60年,我有30多年是在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里。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他们永别得实在太早太早。”迟子建感叹:“青春一去不回头,白发一来不再去。虽说渐渐走向人生的黄昏,但我对文学热望不减。如果说这世上有一条绳索可以缚住不羁的我,那一定是写作。”
2024年春分这天,格非的最新长篇小说《登春台》正式面世。很巧,他也正好60岁。《登春台》的书名取自老子《道德经》第20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格非以小说的形式,进行广泛精微的中国社会考察。在故事的叙写中,他凝视现代人的情感变迁,探索了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今我与故我的关系等多种情感命题,以一位作家的人文主义立场与浩渺哲思,为现代文明进程留下可资参考的精神文本。小说在故事层之余,还存在另一层与以往文本不同的哲学蕴藉。
交出新成绩单
新晋茅奖作家一个不落
2023年11月,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在乌镇获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时隔半年,5位新晋茅奖作家陆续交出了最新“成绩单”。
2024年3月,杨志军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大象》。这次,杨志军跳出舒适区,挑战完全陌生的写作领域,亲赴热带雨林采访采风,阅读与大象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论文,与科学家对话,从科学家的研究里得到启示,开阔自己的创作思路。
2024年1月,乔叶中短篇小说集《最慢的是活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收录了乔叶最具代表性的4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同月,乔叶的文化随笔集《以路之名》也上市。乔叶深情细腻、血肉丰满的笔法,让人看到小说之外的那个她。
另一位茅奖作家东西也让读者看到他长篇之外可以驾驭的“东西”。2024年3月,他的新书《城外》出版。这是一部中篇小说集,是东西早期中篇小说代表作,保留着早期的探索风格,题材从乡村到城市,时间从历史到今天,体现了东西一以贯之强调创新的文学主张。
“我多年来想写的一种文字,被刘亮程写出来了。”作家韩少功说。2024年3月,刘亮程新作《大地上的家乡》正式出版,这是他获茅奖后的最新作品,也是感动无数人的散文经典、中文写作的典范之作《一个人的村庄》后,时隔多年的回归之作。“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整体装帧设计,完美呈现刘亮程笔下宇宙混沌、自在自足的文学世界。在这本书中,刘亮程展现出一位田园作家和精神守护者的真实面貌,表达着万物有灵的生命观和自然观。
对谈中,细数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和电影,回溯自己的写作来路和初心——这是孙甘露新作《被折叠的时间:孙甘露对话录》。30多次对话,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文学黄金时代的气象与细节。
厚积薄发
鲁奖作家们的耐力跑
鲁奖作家们也格外勤奋。
2024年3月,张执浩的全新诗集《咏春调》首发。该书精选张执浩自2017年以来的近作290首,集中整理了他获得鲁奖后的作品,具有重要总结意义。“《咏春调》基本上呈现2017年下半年到2022年期间我的整个心路历程,是我在这5年中一种心情的磨砺或捶打,我尽量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忠诚于我的日常生活,忠诚于我们与世界、与自然、与人类……一个渺小的自我与很大的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张执浩如是说。
写作是一场耐力试炼,生活有多长,写作准备就有多长。2024年4月,鬼子沉淀18年,交出《买话》这样一部20万字的小长篇,一方面延续自己,题材细小、逻辑缜密、心思深沉;另一方面突破自己,不追求为苦难赋形、典型化孤独,他把它们化在每一个人物上、每一个细节里。这是鬼子沉淀多年后对苦难的新思考,有着更加稳健的美学风格和更加深入的对人性、命运的理解。
2024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庞余亮捧出“小先生三部曲”收官之作《小糊涂》。“世界有多沧桑,童年就有多天真。”在《小糊涂》中,庞余亮再次生动描写和刻画那个穷家的“第10个孩子”的童年:几次“分家”经历,让第10个孩子陷入无床可睡的窘迫之境;一只无人可要的黄泥粮瓮,成了他每晚的寄居之巢;土地上的植物们、小动物和野果们,都成了这个泥孩子的启蒙课本……不得不说,庞余亮散文的天真与沧桑,令人泪水与笑声齐飞,极具汉语温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