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省内各地的医疗、教育人才深入革命老区

    “组团式”帮扶破解民生难题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吉
      “同学们,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呈现什么规律?”近日,在巴中市通江县第二中学高一(8)班,来自内江六中的陈占波老师尝试用“学启思”教学法讲授地理课。
      2022年5月,在内江市第六中学任教的陈占波受学校选派前往通江二中,开展为期3年的“组团式”帮扶。
      近年来,为让革命老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不少像陈占波这样来自省内各地的医疗、教育人才深入巴中市通江县、平昌县,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助力革命老区破解民生难题。

    授之以渔
    多项医疗技术实现零的突破

      4月10日,通江县人民医院博士门诊室外,患者排起了长队。该门诊每周三开诊,涉及五官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辅助生殖科4个科室,坐诊的“博士团队”医生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
      “以前由于县级医院医疗条件有限,部分患者需要到巴中市甚至成都市求医。”四川省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队队员周敏表示,有了博士门诊,更多的通江患者可以就地就近得到专业治疗。
      坐诊之余,四川省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队也没有闲着。“通过‘师带徒’模式,我们为本地医生制定了个性化培训计划,手把手、点对点精准帮扶教学。同时,通过开展代表性手术示教、举办学术培训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帮扶队队员赵小龙说,帮扶不仅要为当地群众诊治病痛,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从“组团式”帮扶中获益的不只是通江县。在平昌县人民医院,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组团式”帮扶队队员利用午休时间为当地医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制定“下派+上培”人才培养机制、“一人一科”帮扶工作方案等,一体化推进医疗业务帮扶。
      据统计,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帮助下,2023年,20余类医疗技术在巴中县级医疗机构实现零的突破,通过“5G+”延伸服务累计网上会诊3000余人次。

    互助共享
    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4月11日,通江二中学生李苏炜来到书法社团练习毛笔字,这是内江六中前来帮扶的老师们为学校带来的新变化。现在,通江二中每年都会开办学生社团,开设特色选修课程,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同时,该校还建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卫生室,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扶工作组通过师徒结对方式,促进当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陈占波说,除了交流听课,教研组每周还会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分享先进教学方法,实现共同进步。
      平昌县还深入实施“青蓝工程”,选派骨干教师及后备干部到自贡市富顺二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跟岗研修、考察学习,优化规范学校课程、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教育教学水平。
      “针对平昌二中的教研教学、平台设施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我们精准施策,实施教育资源互享。”来自自贡市富顺二中的平昌县“组团式”帮扶组组长黄乐权表示,目前,平昌二中在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养、学校管理水平上都得到提升。
      在“组团式”帮扶工作组帮助下,2023年,通江二中高考本科上线179人;平昌县职业中学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同比增长411%;平昌二中高考本科上线432人,同比增长19.7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