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物联网“首航之城”无锡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型“试验场”
-
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全景。车联网小镇供图俯瞰雪浪小镇。无锡威孚高科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本栏摄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潇无锡街头的无人小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文露敏 陈碧红
成链记
3月21日,无锡,一辆小巴从地铁2号线查桥站驶出。没有司机操控的小巴,红灯停、绿灯行,遍布车身、沿路布设的传感器,成为车辆前行的“眼睛”。在无锡锡东新城,这样的无人小巴有6辆,每天往返于居民区和地铁站之间。
无锡是中国物联网“首航之城”。2009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拉开物联网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大幕。经过10余年发展,2022年,无锡物联网集群产业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带有“无锡”标记的物联网创新应用项目遍布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座城市。
3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寻链——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采访组来到无锡,试图透过车间、园区、平台等有形的“眼”,观察无形的“网”,解答一个疑问:新兴产业如何勇立潮头、引领浪潮?
产业名片
无锡市物联网集群
无锡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202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4011亿元,产业规模在江苏占据该领域的半壁江山,位居全国前列;集聚各领域企业超3000家。到2025年,无锡的目标是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
A
走进雪浪小镇
让制造业企业带着需求来,带着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走
太湖之滨,雪浪山麓,走进无锡雪浪小镇,富有设计感的小楼鳞次栉比。塬数科技、中船奥蓝托……这些字样提醒来访者——雪浪小镇并不是“镇”。
无锡物联网产业布局,确定了“一感两网”(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细分赛道,其中,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产业规模最大,占比1/3。雪浪小镇正是无锡工业互联网的“中心镇”:200多家企业入驻,汇聚超2000名科技人才;由镇内企业提供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遍及无锡乃至全国。
为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雪浪小镇名誉镇长王坚看来,大数据赋能制造业,将开辟新的产业赛道。无锡的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服装等产业基础良好,大有可为。
“让焦虑的制造业企业带着需求来,带着方案走。”雪浪小镇副总经理赵铭表示。“雪浪”,不仅是地名,更寓意深远:互联网似雪,覆盖着世间万物;制造业像浪,奔涌在工业潮头。
在小镇南部,采访组看到了无锡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雪浪云”,它由小镇孵化的第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雪浪数制打造。“雪浪云”与双良集团联合开发的混沌能效云平台,可以对公共建筑的前期设备能耗进行采集、分析和优化;与阳光集团合建的“纺织大脑”,能从面料之海里精准“捞针”。
雪浪小镇已成为业内知名的“解题人”,服务了中铁装备、兆丰轴承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商飞“数字孪生飞机”等数千个应用场景在此诞生。赵铭表示,与传统制造业需要厂房、设施设备不同,工业互联网没有物理界限,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扩大应用,“从制造业中来、到制造业中去。”
在雪浪小镇所在的无锡经开区,依托“一镇五园”,聚焦工业软件、精密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智能网联汽车、储能和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产业生态圈,一批项目转化和产业承载基地正在加快建设。越来越旺盛的需求,让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蓬勃生长。2023年,雪浪小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31.3亿元。
算力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小镇内,已建成的雪浪算力中心、英伟达智算中心和即将开建的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构成了算力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赵铭举例,算力基础设施至今已累计为20多家企业提供算力服务,平均为企业降低研发成本约28%。
B
走进车联网小镇
以整座城为“试验场”,促物联网企业在这里加速“裂变”
一辆货车在十字路口左转,几乎同时,它的“数字孪生兄弟”也在另一侧屏幕上“左转”。这样的数据,经车联网运营管理中心分析后,可以帮助调整路口红绿灯的时间,让道路更畅通。
这是采访组在中国南山·无锡车联网小镇看到的一幕。这个车联网的“智慧大脑”,装着锡东新城近300个车路协同路口的交通实时运行数据。
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大量场景,才能为人“感知”。无锡以整座城为“试验场”,累计完成信号灯在线导航、危险预警等100余项车联网应用场景的部署。
锡东新城就是最完整的“实验室”,在这里,车联网基础设施已实现全域覆盖。而车联网小镇一期已集聚80余家头部和创新型企业,涵盖智能驾驶、智能路侧、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即将开工的二期,已有20多家企业预定入驻。
2019年,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而车联网小镇在2018年就开始筹划。
“这里紧邻无锡先锋汽车城,我们原本想打造汽车配件智慧新城。”车联网小镇总经理甄鸿波说,紧随无锡物联网产业布局,小镇的发展紧急“转向”。
“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既需要单车智能,也要统筹路侧设备安装等工程,前期投入高,还需要探索商业化运营。谁来探路?
政府牵头。2018年,无锡启动车联网(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一期);2019年,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参与了这些重大项目的江苏天安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此转型成为国内领先的车联网系统服务商。在天安智联执行副总裁洪涛看来,正是政府引导的城市级车联网建设,给了他们成长为平台型链主企业的机会。
筑巢引凤,引来了关联企业入驻。与天安智联协同密切的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无锡设立全资子公司,并积极推动C-V2X应用场景建设和商用落地。
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的“应用招商”,已成为小镇特色招商方法之一。2022年落地的仙途智能,以自动驾驶清扫车为主业,车联网小镇就协助他们争取到了锡山区全域的清扫任务。无人驾驶小巴、自动驾驶物流卡车……从公共运营到商业运营,无锡车联网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无锡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中、下游环节占比约为50%、13%、37%,中游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相对较弱。在车联网产业链,这一短板正在补齐。
2021年底,全球首条全自动汽车域控制器产线投产,投建企业无锡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2020年底才迁至无锡。目前,研发及生产制造场所面积从1000平方米跃升至27000平方米,业绩增长近10倍。“没有完善的产业生态,我们的产品不可能面世。”车联天下执行董事党建明认为,无锡这座大型的“试验场”,催生了企业的“裂变”。
C
走进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
有了“高原”后,搭建新平台促企业勇攀核心技术“高峰”
3月21日,采访组来到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时,这里刚结束一场产融对接会。
对接会上,资方济济一堂,既有投资机构,也有大基金,而“路演”主角却只有两个物创中心支持的加速孵化类企业。貌似不平衡的对接会两端,由物创中心“搭台”促成。“我们投的不是企业,而是物创中心的眼光。”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
物创中心是无锡市政府2018年设立的事业单位,一家全新的产业集群促进组织。“已经有了‘高原’,但还缺少‘高峰’。”中心副主任朱寅昊说起中心的成立背景。
彼时,经过10年左右发展,无锡已集聚物联网企业超2000家,营收超26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物联网产业全国领先。但在无锡看来,在核心技术、企业等方面还缺乏“高峰”。
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组织大多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为主,而无锡走的却是“小机构、大合作、产业化”的路子,物创中心兼具政府、企业二者优点——既有公益性和中立性,又有灵活性,拥有自己的研发力量、企业和投资基金。“政府服务和企业需求间的最后一公里,我们以第三方机构的角色来补上。”朱寅昊说。
具体怎么做?如果将物创中心比作一架在产业赛道上疾驰的飞机,其两翼一个“攻研发”,一个“建生态”。
物创中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多家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重点瞄准先进感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三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打造“高峰”;作为全资子公司的尚贤谷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则主要“建生态”,按照全市物联网产业链图谱,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投资融资等,为行业提供专业服务,筑强“高原”。
无锡本地中小企业多,创新需求旺盛,但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物创中心搭建公共平台,帮助企业有效对接研发需求。比如,组建由21位两院院士、51位知名专家组成的高层次、多领域集群智库,定期搜集企业的研发需求,推动产学研要素高效汇集和融合发展。
而“尚贤创新工场”则入驻了20多家创新企业。入驻企业经“优选”而定,拥有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但从产品到商品还有一步之遥。创新工场负责提供定制服务,举办专场对接会,帮助投融资对接。
物创中心成立5年多来,无锡物联网企业数量翻番,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超70家。这座中国物联网“首航之城”,“高原”基础更强,“高峰”正在显现。
记者观察
从“无人区”到“新高地”无锡为什么能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机场内的巨幅广告,是数字园区的“空中厂房”推广;入住的酒店,举行着算力应用的相关论坛……采访组初抵无锡,数智化气息扑面而来。此后几天,在智慧车间、在无人小巴、在企业主忙碌的行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无形却无时无处不在的物联网,触摸到它蓬勃的产业生态。
作为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已快速发展成为涵盖智能硬件、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等众多领域的技术与应用集群。在无锡,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了全市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300余个细分行业,融入城市肌理。
15年前,当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落地无锡时,物联网产业应用还是一片荒漠。无锡用10多年时间,“试”出了超4000亿元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带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已近7000亿元。从“无人区”到“新高地”,无锡为什么能?
一是就“怎么走”给出方向性指引。挺进“无人区”需要“领路人”。首先,物联网产业应用无前车之鉴,无锡先“借智”,请来院士、专家等业内大咖,或建言献策,或组建团队入驻,确立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其次,做好规划,以三年为周期,进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此外,产业布局也在优化,从初期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到目前的“一感两网”(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主攻领域,产业重点在不断调整优化,走访中我们看到,物联网+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已经开始示范应用。
二是就“怎么用”提供广阔应用场景。物联网的特性是万物互联,需要极其广阔的应用场景。无锡敢为人先,将物联网+教育、+工业、+金融、+城市管理……广泛推动物联网技术落地应用;结合本地实际,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示范应用,既扩大了应用场景,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广阔的场景应用,又不断吸引企业入驻、产业集聚、产业链完善。在潮涨潮落中,在不同领域、场景中出现的应用难题,反过来倒逼技术进步和迭代更新,形成了良性循环。
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物联网的发轫地,无锡注重技术研发的前端,始终扮演着“领跑者”角色,为诸多“率先”“首个”应用在本土落地创造了条件。
三是就“发展难”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有两个方面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是政府主动引导“不缺位”。比如车联网,发展初期政府牵头,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为扩大无人驾驶应用,将城市资源开放,开设“无人小巴”公交专线,连接居民区和地铁站;在推广阶段,出台全国首部车联网方面的条例,破解无人驾驶技术商业运营的法律限制。其次是以创新来促进创新。比如,无锡中小企业多,普遍面临“融资难”,撬动社会资本构建起规模超600亿元的物联网“基金丛林”,让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创新“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