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归处,有群年轻“摆渡人”
-
编者按
有一群“90后”年轻人,他们努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温馨服务,给逝者以尊严,给生者以慰藉。清明前夕,本报走近这群殡葬服务行业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从业的点点滴滴。
遗体整容师蔡光强
“服务好逝者,让生者得到慰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整理、清洁、消毒、上妆、定妆……帮助逝者尽可能恢复生前容貌。在成都市殡仪馆的遗体防腐整容组,有6位遗体整容师,他们承担着遗体修复、整形和美容等工作,28岁的蔡光强就是其中一员。
自从2018年大学毕业进入殡仪馆工作以来,蔡光强用自己的服务,努力让每个逝者安详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父亲曾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4月1日下午,在成都市殡仪馆遗体防腐与整容区门口,记者见到了身穿深蓝色工作服的蔡光强。入门右边有一栋矮平层建筑,是他与同事的工作区域。有3位逝者的遗体暂时安放在这里,等待着完成与家人最后一次告别前的准备。
刷子、眉笔、粉底、腮红、唇膏……蔡光强打开自己的工具箱,很多工具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其实我们的工作并不神秘。”蔡光强说,通过修复整容,最大限度还原每一位逝者生前的样子,让他们看起来安详体面,也让家属安心,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意义。
“高考前,我看了一部名为《入殓师》的电影,从此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蔡光强说,“入殓师”是国外的称呼,在国内被称为遗体防腐整容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遗体整容师。
“父亲当时非常反对,甚至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回想起当年自己的选择,蔡光强说,当自己后来拿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妥协了。
源于电影的理想,很快在现实中被打破。“虽然无数次学习了关于整形、防腐等方面的知识,但真正面对逝者遗体时,才发现需要承受的视觉与心理冲击是难以想象的。”蔡光强说,读大二那年,自己在实习中第一次接触遗体并进行操作,紧张多过害怕。“在给逝者洗头时,我感到生命很脆弱,特别难过,过了两天才缓过来。”
让逝者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蔡光强告诉记者,虽然修复整形的过程很累,但能还逝者一份体面,获得家属们的认可,这份辛苦会被内心的成就感替代。
蔡光强坦言,曾经有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当有人得知我是遗体整容师后,就刻意和我保持了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身能力的增强,如今,身边的朋友也不再避讳他的工作。
在殡仪馆工作的6年时间里,蔡光强还不断学习修复、整形、美容和人体构造、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空闲时就在家用硅胶和棉线练习缝合。2022年,他获得了全省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遗体防腐整容的第一名。
“每一个职业都需要有人去做,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尽量去做好。”蔡光强认为,做殡葬服务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同情心,能与逝者家属共情,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承载着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生者得以慰藉的责任。”
如今,很多人对殡葬行业从业者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从事这个职业。蔡光强说,这几年,虽然全社会对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包容性强了很多,但年轻人特别是准备从事殡葬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清楚地了解这个职业存在的困难在哪里,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在遇到困难时坚守初心,“对于我自己来说,每每看到逝者家属欣慰的神情,便能感受到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意义。”
遗体火化师曾芹
“做好每一个动作,是对逝者亲属最大的安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遗体火化师这个职业,从业者大部分是男性,女性火化师少之又少。1990年出生的曾芹是我省仅有的3名女性火化师之一。
4月2日,记者在宜宾市殡仪馆见到了正在填报工作日志的曾芹,她秀气可爱的模样,跟想象中的火化师不太一样。
“我从小胆子就大,从事火化工作后,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的曾芹说话直率,“我的工作职责就是守护逝者最后的尊严,让他们安详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每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
每天5时到7时,是殡仪馆火化的高峰期,也是曾芹最忙碌的时刻。检查炉具、鞠躬送别逝者、与家属交接骨灰……工作中,曾芹的脸上透着严肃和庄重,沉默中透着专业。
对于火化师这个职业,人们知之甚少。或许因为不可靠近,亦或许是对死亡的忌讳,很多人觉得这个职业神秘而遥远,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火化师的工作只需要按一下按钮,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我的工作并不神秘,但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曾芹说,每天清晨在检视火化炉后,借着炉火和灯光,自己要多次填写、核验逝者信息。
在遗体火化过程中,曾芹还需要时刻注意火化炉内的情况,恰当地进行控制。在骨灰装殓环节,她会轻扫慢起、平稳摆放、双手呈递,每个工作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轻柔且庄重,“做好这些,是对逝者亲属最大限度的安慰。”曾芹说。
让生者更坦然面对别离
在宜宾市殡仪馆,曾芹不仅是唯一一名女性火化师,还是一名业务能手,在第八届全省民政行业(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荣获遗体火化师赛项个人二等奖。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曾芹坦言,家里的长辈最开始对自己这份工作不太能接受,“但现在父母很支持,周围的朋友接受度也比较高,大家听说我在殡仪馆工作虽然都很好奇,但没人排斥我。”
在曾芹眼里,火化师也需要跟逝者亲属共情。“我的泪点比较低。”曾芹说,工作中,她要接触很多逝者的亲属,倾听他们与逝者的故事,或悲伤或感动。她记得刚开始从事火化工作时,遇到一个五六岁的逝者,“孩子的母亲把一个玩具小车塞给我,让我把它和小男孩一起火化,鞠躬目送小男孩进去时,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这份朴素的共情之下,是曾芹柔软的内心。
悲伤的情绪偶尔也会增加曾芹的压力。闲暇时间,曾芹选择养小狗、骑摩托车来调节情绪。“我养了一只西高地犬、一只灵缇犬,爱骑大排量的摩托车。”说到平时的爱好,曾芹滔滔不绝,“我还喜欢体育运动,爱打篮球,朋友都说我很酷,我也这样认为。”此时的曾芹充满自信和活力,“见多了生离死别,我们更要活好当下。”
曾芹说,在殡葬行业工作了10年,她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理解:每一个仪式和追思都是对生者的一次抚慰和激励——让生者更有力量地活着,更坦然地面对别离。
公墓管理员郭东和
“用细致和温柔抚平伤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今年27岁的郭东和是山西人,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毕业后,成为位于眉山市的莲花公墓的一名公墓管理员。在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八届全省民政行业(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他获得了第二名。
谈起自己从事的职业,郭东和有着和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他告诉记者,走入这个行业是因为想在这里寻找创作灵感,选择留下来是被逝者亲属的反馈感动,“这是一份给我很多情绪价值的工作。”
以真诚减轻逝者亲属的悲痛
“他们怕我选择了这条路会后悔。”从学习殡葬专业到成为一名公墓管理员,难免让郭东和的亲友为他担心。但喜爱创作散文和诗歌、常思考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郭东和,还是决定去“生命最后一站”寻找灵感。“这是一个阅尽生命百态的行业,能看到很多故事,这也是吸引我入行的理由之一。”
但很快,寻找灵感的新鲜感就没有了。郭东和每天忙着与逝者亲属沟通,带他们在墓地里来回选择,还要陪着亲属让逝者入土为安。工作4年,如今的他觉得“管理员”三个字并不足以概括这份职业,更像一个穿针引线的人,为逝者完成人生最后的仪式。
“在殡葬服务业,完成墓地出售的那一刻,服务才刚开始。”郭东和说,自己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倾听逝者的故事,“其实做好这份工作的诀窍非常简单,就是抛却杂念,只需真诚。”
面对客户,郭东和与同事常常要咽下不少委屈。有一次,一位客户因为堵车耽搁了落葬时间,郭东和只能先安排另一客户先落葬。好不容易等来了之前的客户,对方却不分青红皂白先责备了他一通。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郭东和理解客户因心情沉痛带来的情绪不稳定,“虽然并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我们还是要先安抚客户情绪,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给逝者一个完美的告别。”
细致的服务和温柔的态度,让郭东和收到了很多善意的反馈。有的客户离开墓地前握着他的手不停道谢,有的客户塞给他一份特意挑选的小礼物。
将传统文化融入殡葬礼仪
工作后,郭东和发现公墓的安葬礼仪非常简单,在一边观察一边学习后,他把原有的流程改为了迎灵、护送、安葬和祭祀“四段式”,让逝者亲属在30分钟的仪式中与逝者告别。
在郭东和看来,殡葬行业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这个行业的使命。
如今,作为业务能手,他除了扩展和完善安葬仪式流程,还亲自写祭词。在公墓的前广场上,一个写有“仁义礼孝勤学谦诚”8个大字的立柱,也是郭东和来到这里后新添上的。
今年是郭东和参加眉山集体公益生态葬仪式的第4年。从方案策划到活动落地,郭东和前后花了2个多月时间。清明节过后,郭东和还有新计划:给公墓的礼仪人员做几场培训,尝试开通代祭祀业务,“希望用细致的服务,温暖更多逝者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