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谱新篇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答记者问实录
-
3月10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图为保加利亚记者在提问。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欧阳杰 摄
(上接02版)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奋力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
凤凰卫视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很多评论认为成渝地区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之后中国经济“第四极”。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四川还将推出哪些新的举措推动与重庆方面的合作,增强成渝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郑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4年多来,四川牢记嘱托,坚持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与重庆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可以用3个“新”来概括。第一个“新”是经济发展“量质齐增”实现新跃升,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去年突破8万亿元、4年时间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之重器”持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第二个“新”是改革开放“蓄势赋能”取得新突破,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不断探索新经验、18条举措在全国推广,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120个国家(地区),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车次占全国30%;第三个“新”是公共服务“可感可及”有了新变化,311项“川渝通办”事项、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全面落地,长江、嘉陵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川渝两地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正全力以赴将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一项一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四川将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更好服务国家大局,与重庆一道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奋力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
一是聚焦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全力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强化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等平台创新策源功能,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产出更多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成果,并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型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协同重庆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二是聚焦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生产供应能力。我们将立足农业、清洁能源、矿产资源的独特禀赋,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提速实施电源电网规划等重大项目,提高钒钛、稀土、锂、钾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聚焦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统筹加强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我们将认真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办好科技交流大会,强化西部地区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是聚焦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们将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让绿色成为“双圈”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外国朋友来成都旅游的体验感
保加利亚《言论报》记者:刚才,我听到成都市市长在发言中邀请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我们了解到,成都举办了大运会,还将举办世园会、世运会,会有很多外国朋友去成都旅游。请问,成都将从哪些方面增强外国朋友的体验感和便利度?
王凤朝(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成都的关心支持。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去年7月,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指出“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大运会期间,来自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畅游成都,在熊猫基地打卡、在金沙遗址观展、在春熙路吃火锅、在宽窄巷子看非遗,沉浸式体验了中华文明、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赛事为媒、以城市为窗促进了世界青年的交流互鉴。下一步,我们将从交通、场景、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外国朋友来成都旅游的体验感。
一是提升交通便利水平,让大家来往更方便。出入境方面,全面落实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充分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目前有54个国家的公民从成都口岸过境,可享受144小时过境免签停留政策),不断优化外籍人员在蓉出入境和停居留的服务水平(我们将为异地来蓉旅游、经商、探亲等外籍人员提供普通签证就近办、再入境签证便利办等服务)。航班方面(成都是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基本形成了中枢轮辐式航线网络,去年全市航空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中国城市第三位),加快恢复和拓展国际航线,进一步加密洲际航线航班频次,让大家随时都能到成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都的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已恢复拓展至48条、居中国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可以便利地通达全球五大洲)。同时,我们将提供便捷的市内交通服务(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超600公里、居中国城市第四位,在营公交车1.3万辆、出租车1.5万辆、网约车8.1万辆),并帮助外国朋友更方便地前往九寨沟、峨眉山等地游玩(成都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到峨眉山只需要1小时、到九寨沟只需要2小时)。
二是创新丰富场景供给,让大家玩得更尽兴。依托大熊猫、古蜀文化、青城山—都江堰等闻名世界的文旅名片,推出“看熊猫”“访古迹”“品美食”等精品旅游线路,融合历史文化和时尚潮流打造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打卡地(比如,我们利用城市工业遗存,打造了兼具现代烟火气息和时尚元素的东郊记忆,深受年轻人喜爱,2023年入园超900万人次),整合博物馆、文化馆等资源打造文化新地标(成都有3600多家书店;有192座博物馆,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去年举办展览418个,接待观众2700多万人次),提质构建更多具有成都特色的旅游场景(我们将恢复川剧变脸秀常态演出,在传统节日举办都江堰放水节、客家水龙节等特色民俗活动,支持举办街头艺术表演不少于2800场次),让外国朋友感受成都悠闲的生活美学(成都有8300多家咖啡馆、2000多家乡村民宿,还有约20万家餐馆、2万家火锅店、1万家茶馆)。特别是,今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我们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39个国际展园汇聚了全球主要的园林风格,73个国内展园涵盖了中国五大主要园林流派,同时还将举办2000多场丰富多彩的园艺、花卉、文艺活动。明年8月7日至8月17日,我们将举办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262个竞赛项目多样有趣,既有射箭、铁人三项等大家熟悉的专业运动项目,也有飞盘、攀岩等新兴时尚项目,将为广大游客创造独特的观赛体验(今年我们还将举办20多项国际体育赛事,包括羽毛球“汤尤杯”、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等)。
三是全面提升环境品质,让大家游得更舒心。旅游环境方面,持续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多语种讲解设备、标识系统、厕卫等设施(成都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50家),增设更多行李寄存点位,帮助入境旅游团队更方便预订景区门票,通过培训帮助导游、讲解员、酒店服务人员等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消费环境方面,打造春熙路等国际一流商圈(成都有近20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持续提升国际支付便利化程度(成都已建成了8万多个5G基站,5G网络覆盖度非常高,外国朋友可以方便地用支付宝、数字人民币等跨境移动支付功能。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增加货币兑换点,推动更多商户开通外卡POS机,满足外国朋友多样化的支付需求),鼓励更多大型商场、老字号、特色商店、时尚消费品牌开展离境退税业务(今年将新增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100家以上),提供更高效的国际寄递业务,让广大游客放心消费(成都市快递物流很发达,平均每秒要处理68件快递,去年大运会期间,很多外国运动员就将购买的纪念品、火锅底料等直接邮寄回国)。
再次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多到成都走一走、看一看,到四川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有助于维护和表达全球文化多样性
人民日报记者:四川是文物大省和文化大省,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皮洛遗址等,在国内外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我们很想知道,三星堆考古今年会不会有新的发现。请问四川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郑喆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感谢你对我们四川考古工作的支持。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最多的是两类文物: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玉石器到底是从哪来的,怎么做的呢?2023年三星堆考古的其中一项重要新发现就是找到了玉石器的作坊区,发现古蜀人用本地原料来大量加工玉石器的证据。同时,对出土文物的修复、三星堆文化的阐释研究也在同步开展,我们也在努力争取及时“上新”,请大家共同关注。
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所说,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三星堆遗址“再醒惊天下”、皮洛遗址“石破天惊”、濛溪河遗址“国际罕见”并全部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研究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文物展示交流也激发了公众持续的关注和热情。作为一名基层考古工作者,我想结合我的工作经历,分享一下四川在考古保护、文化传承中的变化与行动。
一是保障上更主动,让考古工作更有底气。近年来,四川在考古领域人才引进、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让考古工作者更有信心、更有期待感。比如,我所在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次扩充人员编制,从之前的83名增加至255名。在体系化建设上,我们建立了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商周等历史时期全面系统的考古团队,让考古研究更科学、更有效。比如,投入资金主动部署长江黄河上游六江流域考古系统调查和旧石器、古蜀文明遗址、蜀道、茶马古道等考古专项调查,已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230余处、新石器遗址点90余处、历史时期遗址点620余处。再比如,在三星堆遗址考古过程中,我们创新“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理念,探索应用实验室考古、打造多功能考古发掘舱、创建数控考古发掘平台等新方式,获得业内高度肯定。
二是机制上更灵活,让考古研究更具活力。近年来,四川主动建机构、搭平台、推项目,开门开放搞研究,让考古工作者更有干劲、更有成就感。比如,我主持发掘的皮洛遗址、濛溪河遗址就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英国、法国等国的著名机构和专家团队参与研究,三星堆遗址联合了全国40余家科研机构集中攻关。比如,省上出台《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促进办法(试行)》等,联合省内外人才建设了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再比如,我们单位的一线科研人员,既可以在本单位申报年度课题项目,还可以将考古领域重点研究纳入省社科基金专项课题项目指南,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吸纳国内外专家参与。
三是投入上更有力,让遗产保护更为有效。2022年,四川探索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多措并举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比如,入选“全国十大、六大考古新发现”等项目,省级财政给予项目管理归属地政府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支持后续保护展示,激励了当地政府主动保障考古工作、跟进参与遗产保护。比如,三年投入6.5亿元,创新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特色区域试点,皮洛遗址所在的稻城县就入选首批试点县建设,获得省级财政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推进县域内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活态利用、传承发展等。
四是统筹上更深入,让文化传承更有影响。去年以来,四川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为总抓手,系统性推进考古研究、保护展示、环境整治和对外交流,让考古工作者更有担当、更有使命感。比如,考古方面,刚才也提到了三星堆已新发现玉石器作坊和多处大型建筑基址,青铜器作坊也有了重要线索。研究方面,通过国内外专家集智攻关,确定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玉料主要来源于四川龙门山一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原文明特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实证。展示方面,三星堆—金沙文物不仅赴香港举办特展,也应邀在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多地展出,持续引发观展热潮。
在这里,我还要向记者朋友们介绍一下,今年我们四川代表团提出了20件全团建议,其中一件就是关于支持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我们认为,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既融合了中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又是全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在全球范围都是极具特色、独树一帜的,不分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文化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因此,申遗不仅可以推动对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维护和表达全球文化多样性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后,特别期待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到三星堆遗址以及皮洛遗址、濛溪河遗址考古研究中来,也希望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关心关注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欢迎大家来四川,和我们一起探索和享受四川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历史风韵和现代风情。
●建好“天府粮仓”,要靠这三个“稳”
农民日报记者:近年来,四川有一个叫得很响的词“天府粮仓”。请问,“天府粮仓”具体是指什么,四川是如何建设“天府粮仓”的?
严卫东(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到我们的吃饭问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天府粮仓”这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来川视察时,给四川提出的要求,希望四川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去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下26年来新高,实现了“天府粮仓”更充盈。达州把“天府粮仓”建设作为重农抓粮的总抓手。去年,达州粮食产量达68.9亿斤,连续11年稳居四川市州首位。按人均每天消费一斤粮食计算,去年达州的粮食产量够近1900万人吃一年。
达州地处大巴山腹地,耕地八成以上都是坡地,且人均耕地只有1.2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国为数不多耕地陡且人均少的产粮大市。达州能成为“山地粮仓”,靠的是一个“稳”字。这个“稳”,是稳定增加耕地面积和质量管理,是稳定提升政策“含金量”,也是稳定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三个“稳”,破解了“种在哪”“谁来种”“怎么种”三个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问题。
我们把稳面积当作稳粮食的“起手式”。先有山地良田,后有山地粮仓。围绕保护好产粮环境,我们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建立“田长制”,同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稳数量、提质量。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63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8万亩。预计到2032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水旱从人”的高产田、稳产田。
我们把稳政策当作稳粮食的“指挥棒”。农民朋友说,种粮就怕政策会变卦。所以,近三年我们除了8.5亿元粮食直补款一分不少发到粮农手中,市级财政还每年直接投入粮食生产资金4亿元以上,大部分用于奖补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主等,持续调动农户充实“米袋子”的积极性。好政策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山里来。万源市黄钟镇的一对“90后”“新农人”夫妻,去年带领周边村民,复垦撂荒地400多亩用于种粮。
我们把稳定单产当作稳总产的“突破口”。“山地粮仓”要想多装粮、装好粮,离不开好种子、好技术、好机具。在达州,我们常年有1800名农业技术人员带领“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当好“田保姆”“粮小二”,集成推广应用良种、良机、良法。去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全国丘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2021年至2023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来北京之前,达州市达川区的一名种粮大户告诉我,去年他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机,实现每亩粮食增收17公斤。因此,小春他又多种了200亩小麦。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好时节。目前,达州全市小春作物长势喜人,油菜花开、小麦拔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最后,我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到达州的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我们达州市通川区金石镇的万亩梯田,品尝万源黑鸡、开江小龙虾、大竹醪糟,感受巴山蜀水的物产富饶与农耕文明的历史厚重!(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张立东 李淼 王国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