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两年多来,赤水河畔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长清岸常绿 “金沙鲈鲤”重现美酒河


  • 赤水河。 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

        

    党媒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叮嘱我们,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而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更应成为保护的典范。”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日前在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赤水河,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流经云贵川三省16个县(市、区),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被誉为“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
      为携手保护好赤水河,在全国人大的指导下,2021年,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以三省“共同决定+条例”的方式,推动出台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区域共同立法,为全国流域保护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共同立法两年多来,赤水河畔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跟随云贵川三省党报记者的脚步,和来自三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去看看。

      □许世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田程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干江东 金秋时
      云南日报记者 沈迅 蔡侯友

    端稳“产业碗”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每到3月,随着桃花、李花盛开,农家乐生意也进入一年最好的时候。”近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堰林农家乐老板李欣友告诉记者,得益于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他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堰塘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与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赤水河村、赤水镇斜口村等多个村共同组成的乌蒙花海,成为周边地区群众春游赏花的目的地。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堰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健表示,家住赤水河边,村民们依水而生,保护赤水河已在当地成为共识。特别是赤水河流域保护的云贵川三省“共同决定+条例”同步施行后,堰塘村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3年来,村里共修建了17个微型污水处理池,全村450余户村民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同时,结合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我们还把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生产灌溉用水,实现循环利用。”吴健说,堰塘村已建成高标准示范果园1200亩,年产柑橘等水果1800吨以上,同时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约400万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赤水河上游的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乡楠木村。“全国最美河湖卫士”、楠木村村级河长杨敏告诉记者,通过常态化巡河护河,持续开展院坝会、宣讲会、清河行动,保护赤水河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看到家门口河水更清、山川更绿、鱼儿更多、环境更美,村民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用法治力量 推动赤水河流域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云贵川三省充分运用法治方式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张玉广告诉记者,2022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依法保障赤水河流域的生产环境,推动流域绿色发展;2022年、2023年,连续开展相关主题的环保行活动。“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的持续跟踪监督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赤水河流域保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赤水河贵州段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多年保持在100%。”
      在四川,三省共同立法施行第二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就对四川贯彻实施“共同决定+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从执法检查情况看,全省各级各部门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赤水河流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城环资委主任委员梁伟华告诉记者,“共同决定+条例”已深入流域各级各部门和群众心中,为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夯实了法治基础。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也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快完善流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开展专项治理、长效巩固提升赤水河流域(四川段)生态环境质量等。“我们将持续跟踪监督,共同推动赤水河流域水长清、岸常绿。”梁伟华说。

    跨界联防联控 守护好这条美酒河

      在钟承林看来,三省“共同决定+条例”的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推动形成了“省际间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治理,全流域保护一盘棋”的新格局,也标志着三省跨区域协同保护和联合执法机制日益完善。钟承林介绍,去年9月,三地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在赤水河流域开展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三省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跟踪整改到位,成效明显。
      “2023年,我省还与云南、贵州两省政府签订了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钟承林表示,将继续以最严格制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标杆,建设生态系统功能、生态产业价值功能深度融合的赤水河。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白酒行业‘三个一批’治理,有序开展小水电清理退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巩固区域协作。”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告诉记者,该市先后与四川省泸州市签订了《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联动协议》,与四川泸州、云南昭通和贵州毕节签署《仁怀宣言》《赤水共识》等,形成跨区域赤水河保护合力。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告诉记者,近年来,昭通市在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部稳妥退出基础上,完成退出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率先在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赤水河流域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重现赤水河。
      “推进高水平保护既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流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苏永忠建议,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挖掘赤水河红色文化和绿色山水旅游资源,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