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农业产业,四川出台十二条措施
39个欠发达县域这样帮
-
甘孜州理塘县濯桑乡圣地农庄萝卜基地内,工人们忙着采收萝卜。 叶强平 摄(C视觉资料图片)甘孜州炉霍县宗塔乡牧民准备挤牦牛奶。 洛绒尼玛 摄(C视觉)
“39个欠发达县域弱就弱在产业上,抓发展、抓帮扶的关键就是抓产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1月30日一早,凉山州昭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比小龙赶往成都,在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李涛的办公室里,两人再次相见。这已经是这个月来两人的第二次见面,上一次是5天前在昭觉县。两次都为了同一件事:对接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帮扶工作。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明确提出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跨越发展,支持特色农业项目实施是帮扶措施之一。此后,农业农村厅又印发《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进一步细化帮扶工作。
欠发达县域现状
●目前,39个欠发达县域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总户数、总人数分别占全省的45%、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6%
产业如何帮扶
●要把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乡镇(省级产业强镇)等项目向欠发达县域倾斜,支持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
●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帮扶措施和项目,拿出“真金白银”,为每个县确定责任单位、科技服务团队和龙头企业一对一帮扶
●每个县域明确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帮扶企业,发挥企业在资金项目、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基地园区、共同开发产品、共同经营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全链条深度合作
A
聚焦产业帮扶
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自给率等3个指标进行综合测算,统筹考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要求以及综合平衡因素,最终确定出39个欠发达县域,“39个欠发达县域弱就弱在产业上,抓发展、抓帮扶的关键就是抓产业。”
39个县域中有37个县域是原国家级贫困县,虽然经过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取得很大发展,但受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发展基础仍然较差,内生动力仍然较弱,历史欠账仍然较多,距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数据统计,39个欠发达县域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总户数、总人数分别占全省的45%、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6%。大多县域生态脆弱、产业基础差,但是生态绿色农业、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独特,农业产业是这些县域的重要经济支柱。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这些县域产业发展底子薄、规模小,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产业基础看,39个欠发达县域均属丘陵山地或高海拔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客观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大多以传统农业生产、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服务程度较低、品牌影响力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技力量短缺等问题都制约产业发展。从主导产业看,部分地区的产业同质化发展、优势不优,自身资源禀赋未得到充分利用,还有部分地区项目综合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因此,我省明确,要把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乡镇(省级产业强镇)等项目向欠发达县域倾斜,支持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上述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B
找准特色项目
拿出“真金白银”做好一对一帮扶
“抓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核心是抓实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项目则是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1月25日,李涛带队前往昭觉县调研时,马比小龙道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昭觉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县,马铃薯、荞麦、乌金猪和肉牛都有很好的口碑,前期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深加工渠道缺乏、没有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等问题。昭觉县迫切需要确定主导产业,明确发展规划。
实地查看了昭觉县马铃薯现代种业园区繁育中心、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李涛和调研组也感觉到,当地的特色农牧业有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但是县上对确定哪一项为主导产业,如何进行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如何争取相关的项目推动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
不只是昭觉县。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对接联系甘孜州色达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限制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当前,需要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农牧民生产技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进一些项目。”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聚焦“支持特色农业项目实施”,《十二条措施》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帮扶措施和项目,拿出“真金白银”,为每个县确定责任单位、科技服务团队和龙头企业一对一帮扶。
例如,在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明确将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优势特色产业乡镇(省级产业强镇)、“高原粮仓”项目向欠发达县域倾斜。到2025年,支持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每个参与集群建设的欠发达县域安排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每个省级产业强镇安排资金1000万元,每个“高原粮仓”项目安排资金不低于900万元。
“托底不是包办,帮扶不是代干。《十二条措施》是一个政策包,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找准主导产业、做好统筹谋划。在项目申报上,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与联系责任单位对接,做好项目评估论证,确保达到项目‘可实施’的硬条件。另外,还要明确各类资金安排,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农业农村厅计划投资财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C
发力产销对接
打造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托底性帮扶明确,每个县要有央企、地方国企等帮扶企业,发挥企业在资金项目、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基地园区、共同开发产品、共同经营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全链条深度合作。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欠发达县域距离消费市场远,农民生产出的优质农产品难以和市场进行及时有效对接。”李涛说。
产销对接,是企业发挥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切入点。
在《十二条措施》中,每个县域明确了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帮扶企业。此次帮扶中,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对接甘孜州甘孜县。
“近年来,公司通过在全国多地打造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技术培育、采购农产品、创造就业岗位等措施助农增收。2023年,公司在全国各地采购的农产品深加工制品达到4亿元。”白家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公司将结合自身产品生产及供应链需求,与甘孜县农作物种养基地建立联系,开展原材料采购合作。同时,与当地代理商、经销商对接,搭建产品销售网络。”
在前期脱贫攻坚帮扶行动中,一个共识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通过订单采购、股份合作、技术服务、优先就业等形式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助农增收。
在凉山州普格县,当地对接企业发挥自身平台优势,采取“龙头企业+科研示范基地+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艾草种植,带动6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支持欠发达县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和‘耕耘者振兴计划’等,实现主体培育和人才培养同向推进。”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龙头企业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重点开展良种推广、技术集成、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产销对接等帮扶工作,推动受扶地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帮扶合作过程中,企业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带着问题对接一圈后,大家帮马比小龙理清了思路。“发展肉牛、乌金猪、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路是正确的,但还要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马比小龙说,接下来,当地要转变一些养殖模式,“例如肉牛养殖,以前农户自繁自养,技术难度大、养殖周期长。接下来,我们要发展农户繁育、企业育肥的模式,养殖周期缩短,养殖质量更高,实现企业农户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