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力科研攻关

    以科技创新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
      调整实验参数、记录分析数据……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回来后,省人大代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执行主任丁登伟又回到实验室。
      一年里,丁登伟有一半时间泡在实验室,另一半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测试诊断。
      1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一楼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模拟超特高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试验平台,设备内外分布着多个传感器。通过研发监测与综合诊断系统,传感器的数据实时传回电脑,显示出特征图谱。
      丁登伟和同事正在进行的是“550千伏GIS(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缺陷模拟实验”。他们根据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信号特征变化,不断调整实验参数,来检测系统的准确性。这一诊断设备,类似医院做心电图的系统,可以对超特高压电网的大型电力设备存在的潜伏性缺陷进行“问诊把脉”,保障供电安全。
      “通俗来讲,我们现在做的实验就是给大型电力设备做‘体检’。”丁登伟解释,电力通过超特高压线路传输,形成密集的电网。为保障供电安全,需要不断提前监测,防患于未然。当前,相关技术已在白鹤滩、观音岩等水电站,以及各大特高压变电站得到实际应用。
      在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及智能诊断技术领域,丁登伟已深耕15年。他主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项目等有5项,企业横向科技项目7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攻克了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领域的多项关键难题,研究成果有效弥补了国内在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方面的不足,填补了国际上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米级故障精确定位的技术空白。
      在等待新一轮实验数据运行结果的间隙,丁登伟给同事们分享他参加省两会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他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内容。”
      在丁登伟看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已进行积极探索。以去年为例,该研究院新增专利申请151件,完成科技成果处置6项,引进合作企业6家,培育孵化科技型创新企业3家。
      谈到2024年打算时,丁登伟表示,手头上同时进行的课题有10多个,希望能在顺利推进这些课题的同时,尽快为变电设备监测与综合诊断系统完成首台套的申报。将继续在能源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开展科研攻关、设备研制,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驾护航,为四川电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