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报告

  •     

      (上接04版)3.“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的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具体指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高水平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
      4.提振发展信心“36条”:省政府印发《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暖升级、加力稳定外贸外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全力稳就业稳物价、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等10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
      5.促进消费“22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强化住房家居家电消费、扩大餐饮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推进健康服务消费、深挖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8个方面22条措施。
      6.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9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当前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强化财税政策支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恢复提振、推动外贸提质增效、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推进企业快速成长等6个方面19条政策措施。
      7.“三品一创”提质扩容工程: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提出打造全球消费品质供给集聚地,培育全球消费品尚引领创新地,建设全球消费品味生活宜居地,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高地。
      8.“1+2”政策文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文件,“1”指《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指《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
      9.“川行天下”市场拓展活动:四川重点打造的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品牌活动,通过支持四川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0.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构建“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即强化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创新发展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创新发展主干力量;强化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力量。
      11.六大优势产业: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等六大万亿级产业。
      12.“智赋百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名单,遴选出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13.“两场一体”: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空地一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工作,提高两场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高品质的联程联运示范枢纽。
      14.“天府森林粮库”: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依托全省可用林地空间持续生产多样化的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林果饮料、森林畜禽以及林下套种、间种的传统粮油蔬菜等“森林粮食”,在更广泛意义上维护粮食安全,是“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到2025年,全省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0个以上,实现有条件的涉农县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000个;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00个以上,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200个,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县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16.“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3年6月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
      17.“金通工程”:全国首批乡村运输类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以车身外观、驾驶员工牌工装、客运标识、监管投诉平台“四个统一”为切入点,系统解决乡村客运、邮政快递、物流和旅游运输问题短板,并不断拓展政策宣传、基层治理、商业开发等功能的综合性运输项目。
      18.“四类重点人群”:指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高校毕业生。
      19.“零就业”家庭:指非农业户籍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家庭。
      20.“暖心之家”行动:指面向广大货车司机,在全省主要货运通道和物流枢纽,分步建成一批集党务、政务、法务、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解决用餐难、休息难、洗澡难、洗衣难等问题,更好地把货车司机群体团结凝聚起来。
      21.“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以未成年人近视、龋齿、心理不健康、扁平足、脊柱侧弯等身心健康问题为核心,采取“慈善+”的模式广泛链接资源,对试点区域内未成年人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行预防、筛查、治疗费用减免等工作。
      22.“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3.“对标竞进、争创一流”: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晋位的工作举措,旨在引导激励全省高校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区域标杆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交流合作等关键领域争创一流、办出特色,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4.“四川云教”:2018年底启动建设的全公益性优质课堂直录播平台,通过平台将全省优质学校课程向薄弱地区输送。目前,已覆盖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全学段全学科。
      25.精准高效监管执法“一目录、五清单”:指“分类检查事项目录”和“不予处罚、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从重处罚”清单。
      26.“深耕善治”三年行动计划:从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捍卫政治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就地解决矛盾纠纷、法治公安、智慧警务、公安政务服务、专业化建设10个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优化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
      27.新时代“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经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具体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8.“五社联动”:指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
      29.成渝“氢走廊”:川渝两地充分利用绿色氢能资源,推动双方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创新合作为重点,共同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扩大示范运营、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优化成渝地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30.“聚源兴川”行动:充分发挥中央在川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聚焦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1.“天府科技云服务”:依托“天府科技云”开展的精准科技(科普)服务,旨在应用该平台汇聚的海量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成果资源、权威科普资源等,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精准提供承接科研课题、转化科技成果、推广高新技术服务,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精准提供科技服务交易、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难题攻克交易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智慧、精准、直达”的权威科普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
      32.“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按照上市孵化期、冲刺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构建分类梯度培育体系,帮助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支持。
      33.“萃青工程”:为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深入实施政治引领、淬火锻造、吸引集聚、平台成就、成长激励、赋能减负、交流提升、便捷入川、暖心关怀“九大行动”,促进更多青年科技俊才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34.“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地区,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35.“数据要素×”行动:通过推动数据多场景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型,培育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
      36.“交商邮供”融合发展:指邮政快递与交通运输、商贸、供销等领域融合,通过合作共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运力、装备和人员等资源,以农村物流模式的创新,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7.绿色超级充电走廊:选取具备条件的交通走廊,统筹布设超级充电桩(充电站),加快推动公路沿线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水平,提升群众采用电动汽车出行的体验。
      38.“天府度假乡村”培育计划:每年培育不少于10个“天府度假乡村”,引导和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型发展,加快培育乡村度假型旅游业态和服务产品,打造独具四川特色的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39.“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的工作思路。“抓好两端”,就是一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一端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畅通中间”,就是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层治理高效协同,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整体活力。
      40.“五大提升”行动:指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41.“五网共建共享”: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将道路、水利、电力、清洁能源和信息化等五大网络共建共享。
      42.“天府良机”行动:在2023—2025年期间,一体化推进四川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
      43.“乡村著名行动”:为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而部署的专项行动,包括乡村“地名命名、地名设标、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服务、地名赋能”5个方面。
      44.“两非两资”:指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低效、无效资产。
      45.“健康四川数智大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支撑,通过数据融合贯通,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数据资源湖和专题分析模型,打造惠民服务、医卫协同、部门联动、政府决策、产业发展等应用场景,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四川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46.“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引育100家龙头外贸企业和供应链“链主”企业,推动1000家省内企业外贸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47.“无废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48.“电动四川”行动:围绕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动力电池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电动化进程。
      49.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省内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教育。
      50.“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厅、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于2023年联合实施了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旨在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国家重大战略及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1.“双高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联合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52.“三名工程”建设: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于2021年共同实施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为2022—2024年,目标是建设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优、社会认可度高,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名中等职业学校、名专业和名实训基地。
      53.“地名天府”: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四川地名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四川优秀地名文化而打造的文化品牌。
      54.“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55.“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56.“四下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体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57.“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