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一座产业高地的民生“四度”
-
成都高新区正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佩奇(图片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近日,成都市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和长护险与居家养老服务融合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包括成都高新区率先试点的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在内,未来成都将在全市推行一系列养老创新工作。
此前几天,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制造业项目——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并开工建设,总投资约630亿元。
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作为成都产业发展高地,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呵护的温度 创新扩容,持续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寒冷冬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锦城社区综合体四楼的“长者之家”养老中心,却是暖意融融。“住在这里环境好、服务好。”养老中心全托老人冯婆婆说,楼下就能看见咿薇·婴幼儿之家的日托儿童,“每天都能看到可爱的小朋友们上下学,我觉得心情特别好。”
楼上养老、楼下托育,是对写在综合体墙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生动注解,也是成都高新区用心呵护“一老一小”的行动缩影。“面对当下的迫切需求,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可作为一种新的路径探索。”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养老托育一体化”课题组负责人董楠说。
养老服务关乎民生、连着民心。2023年7月,成都高新区立足于大数据平台打破部门信息壁垒,依托“微网实格”进行渠道延伸、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匹配,在成都率先试点高龄津贴“免申即享”服务,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普惠性福利。截至2023年底,成都高新区有1737名老年人通过“免申即享”享受普惠性福利,全区享受高龄津贴老年人增至1.83万人。
通过强化设施建设,一张养老服务网络已联结形成。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7个、养老机构13个、日间照料中心37个、老年助餐点72个、为老服务站13个、老年大学7个、老年活动中心15个,幸福养老“生活圈”正不断扩大。
围绕“一老一小”还有更多探索成效。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入选全国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45个示范街道(乡镇),石羊街道启动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示范街道,营造起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增量、提质、增效”思路,全方位重塑养老抚幼助残格局,以“零距离”构建大服务,确保普惠可及。
发展的宽度 多措并举,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久前,在交子大道举行的成都高新区2023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线上“空中双选会”和线下招聘会组合“亮相”,吸引了2300余家企业参加,释放岗位超3400个。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张慧2024年即将毕业,不时会参加类似的招聘会以及企业沙龙、高新大讲堂等活动,“针对未毕业的大学生,成都高新区还配备了职业指导师提供测评和培训等服务,很实用。”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成都高新区统筹各单位力量,多措并举、持续挖掘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仅2023年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00余场,发布岗位4万余个,吸引约20万人次参加。同时建实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提供“131”(1次就业服务、3次岗位推荐、1次就业培训)就业帮扶5880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
技能提升拓宽就业渠道。据悉,成都高新区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平台、技能技术培训等途径,针对三大主导产业广泛开展项目制培训,打造出“活力高新”“芯动高新”“数智高新”三大技能培训品牌。去年,辖区内超千家企业陆续开展了补贴性职业技术培训,惠及员工1万余人。
经营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经营主体就是保就业、保发展、保社会生产力。作为成都经营主体存量最多的区域,成都高新区全力以赴稳住经营主体,2023年及时兑现各类就业政策资金7.86亿元,惠及企业4.3万余家次。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就业人员约13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8万人,新增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000余人,三项指标位于全市前列。
迈入新年,成都高新区将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积极创建“蓉易就业”基层服务站点,同时新增一批区级就业见习基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推进的力度 家门口添“新翼”,一批民生项目加速跑
集中式的活动屋面、退台式活动空间……毗邻高新体育中心的一座建筑造型独特、格外醒目,这里是成都高新区康和小学,2023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在成都新川板块新程大道南侧,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新医院(成都高新区中医医院)也正式挂牌,预计2024年初开诊,为市民提供三甲医院医疗健康服务。
教育医疗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基本民生,也是发展工程。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持续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补齐区属公立医院短板,支持国家、省、市属高水平医疗资源在区内办医,协同发展。
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教育方面,成都高新区已规划义务教育学校点位90个,学位14.8万个。其中已建成并开办70所,在校学生10.1万人。医疗方面,截至2023年11月,该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7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8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家。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据介绍,2023年成都高新区在建的中小学以及幼儿园4个,包括广都站东南侧学校、高新区特殊教育学校、高新区锦城小学扩建工程、应龙北二路幼儿园,另外还有正在推进改造的中小学及幼儿园项目14个,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夯实基础。
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按下“加速键”。成都市第八批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名单日前公布,成都高新区3所学校上榜,进一步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
一批医院建设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2023年10月开工的四川大学华西高新医院(成都高新区人民医院)项目,整合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家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预计2025年竣工。成都高新区妇女儿童医院(成都高新区妇幼保健院)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2024年投用,将成为集科研、预防、保健、医疗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妇幼专科医院,为区域民生幸福筑牢保障。
服务的精度 老旧小区焕新,“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加快建设
换上“新衣”的楼栋墙面、干净统一的空调外机和雨棚……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东巷3号院,72户居民见证了他们居住的这片小天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老旧小区改造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举措。据悉,蓓蕾东巷3号院及周边的4、5、6号院已建成20余年,老化较严重。除了外观的整改,改造过程中“看不到的地方”更是下足精细功夫。“比如我们对小区楼栋的屋面防水层、隔热层都进行了翻新,楼栋门口还新增了雨水沟,解决路面积水问题。”芳草街街道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依托15分钟生活圈,在院落周围进行了优化整改,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从内到外的提升。
蓓蕾东巷3号院的“蝶变”,只是成都高新区全面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行动的一个缩影。从2023年起,该区累计投入约4.4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43个、136.7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77万户。其中,新乐北街7号院入选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典型案例。未来两年,成都高新区还将按片区、分类别、有时效地投入19.62亿元,改造小区193个。今年,将陆续完成超50个小区、15条街巷的改造。
在成都高新区,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社区生活的“幸福刻度”。如石羊街道积极调动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基金等多元力量参与“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家住天府二街的梁荣对此深有感触。作为运动爱好者,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楼下的大源中央公园骑车、打篮球。随着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陆续开放,“家门口”又增添了好去处。这些民生项目,也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在每个街道开展“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试点建设,高标准策划并落地一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建成全区统一的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未来公园社区建设,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