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专家学者齐聚成都

    探讨京剧编演外国题材新路径

  •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1月5日,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专题研讨会——“京剧编演外国题材的实践路径和价值取向”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理论评论、编剧、导演等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活动,从近年来推出的京剧编演外国题材的优秀剧目出发,总结成就和经验,探讨当下京剧编演外国题材的创作方法和路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京剧编演外国题材戏有何意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叶金援表示,将国外名著名剧改编为京剧,拓宽了京剧的题材,开拓了观众的视野,也增加了京剧的表现力。同时,这些改编剧目吸纳了原作品思想内涵、表现技巧,有利于赢得更多观众,增加传统京剧走出国门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舞台呈现,排演外国题材戏不能离开京剧本体。
      “京剧编演外国题材戏,选材是关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认为,首先,京剧编演外国题材戏应精心选取蕴含丰厚的异域故事与人物。其次,选取的异域故事和人物,能够与京剧艺术的规范具有相融性,既主要运用京剧艺术表演,又可以适度加入异域艺术元素,使京剧舞台的呈现丰富多彩。最后,京剧编演外国题材戏,更应该注意艺术形式的戏曲化和舞美灯光的意象化,而不是风格不协调的“话剧加唱”。
      以“戏曲改编外国作品的川剧经验”为主题,在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研究员廖全京看来,要寻找共生因子。中外文化之间存在一些彼此影响、相互认同的共生因子,发现并研究这些共生因子是所有改编创作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要追求哲理意蕴。相当一部分外国作品的题材与风格其实是趋于平实的,可进一步开掘和提升,使之在意蕴上更富哲理性。
      “新编外国题材的京剧,是艺术创作中应有的课题。”国家一级编剧严福昌认为,编演外国题材的实践路径,要回归或遵循戏剧本体,即中国京剧(戏曲)的假定性、虚拟、写意、程式化。编演外国题材的价值取向,简而言之应是“洋为中用”,通过与现实观照的题旨、东西方思维衔接交融、心领神会的共情共鸣,达到文明交流互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