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建议川渝联合搭建区域性国际数据交换中心

  •     

    □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布《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所设定的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贸易金融、城乡融合和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中,宏观经济的指数较低。
      据了解,决定该《报告》宏观经济指数的二级指标包含收入水平、前沿经济以及人力资本与人民生活。其中,《报告》特别提到了成渝两地前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等方面。
      《报告》称,在数字经济发展上,虽然2018—2022年,成渝两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排名处于全国前十,但在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成渝地区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经济融合度不够、数字人才缺口依然明显等问题;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上,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虽各有特色、互有优势,但产业集群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有待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协同。
      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报告》给出了如下建议。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一是协同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推动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在两地的双向流动、互惠共享;二是协同壮大数字产业集群,主要围绕两地的优势产业,比如机床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字文创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协同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一方面探索川渝政府共建、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新型“数智”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利用中新国际数据通道的优势,协同打造南向国际互联网数据出口大通道;另一方面可以联合举办智博会、西博会等,搭建区域性的国际数据交换中心,联合开展跨境数据安全流动等首创性改革,争取国家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试点等。
      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方面,《报告》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在携手抓产业、建项目、育企业的基础上,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推动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推进建立信息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用、产业共育的合作机制,推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协同发展,加速融合两地重点产业;二是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再共同谋划、联手打造一批有标识度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首创性的产业集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