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铁到高铁 建设者眼中的达成铁路30年
-
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跨达成铁路特大桥,一列动车飞驰经过建设工地。
□廖世军 文/图
1992年6月,达成铁路开始修建,对那时的南充人民来说,通铁路、乘火车出行,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坐汽车从南充到成都要走318国道,路况不好,走一趟要13个小时,对乘客来说是一种折磨。尽管如此,坐车的旅客仍然很多,几乎每趟车都满座。1997年12月,一辆车头披戴大红花的火车缓缓驶进南充火车站,自此,南充至成都的时间缩短为3至5个小时。2009年7月,达成铁路复线扩能改造结束,开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又将南充至成都的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2022年9月30日,成达万高铁正式开工建设。
“60后”的初心在闪耀
“1994年修建老达成铁路的时候,打隧道除了风枪和‘标配’大锤、钢钎、十字镐、圆头锹外,就没有其他工具了,手中拿的工具五花八门。”今年5月已经光荣退休的李小具讲起往事,口若悬河。
李小具是一名老铁道兵,曾任中铁十二局集团成达万铁路南充北站工程指挥部拌和站副站长。1984年“兵改工”后,他脱下军装,毅然投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算上成达万高铁,他已经是“三上达成线”了。
刚修建达成铁路时,工地上没有拌和站,所需混凝土均用搅拌机自拌,连铺轨时的枕木和钢轨都是靠人的肩膀扛起来的。南充的夏天十分炎热,很多身体差的工友陆续倒下,但稍作休息后又匆忙赶回工地现场。碰到重要或者紧急任务,只要召开动员大会,党员和干部就会身先士卒地冲在最前面。
“人们不为物质所困扰,总觉得自己奉献少,争先恐后地去劳动。”李小具说,个人的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脚下这片土地,国家好了,小家才能更好。
“70后”的智慧在传递
1993年,测量专业的姚祥军毕业后分到达成铁路项目。“老达成、新达成,再到现在的成达万高铁,我也算是‘三朝元老’了。”姚祥军笑着说,“测量就是工程的眼睛,刚毕业时的测量仪器和技术还很落后,都是靠自己不停地反复检算。”为了减小误差,姚祥军把每一个测量数据当成自己的“宝贝”,如果你偶尔路过他的办公室,看到他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那一定又是为如何将误差变得更小所产生的“讨论”。
对数据的敏感,让姚祥军在后来的岗位上“变本加厉”。成达万高铁开工后,已任副经理的他,负责隧道的施工任务。隧道的开挖质量决定整个隧道后续工序,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控制好源头,他不断琢磨光面爆破技术各项参数,通过不懈努力,他所负责隧道的平整度质量得到上级公司通报奖励,并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进行推广。
时间匆匆过,今年是姚祥军参加工作的第30个年头,他将继续以责任和担当,用最坚实的脚步丈量平凡人的高度。
“80后”的脊梁在崛起
“父亲修老达成铁路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早出晚归、风霜雪雨,那时候我不到10岁,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让父亲带我去看各种机械。”王印是一名“铁二代”,从小耳濡目染,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负责人。
最近一次见到王印,是在成达万高铁黄家山隧道出口,尽管已是晚上10点,信息控制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他就工序衔接问题与技术人员讨论。“中国高铁发展10多年,技术革新越来越快,而现在的技术干部普遍年轻化,高铁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有很多关键工序必须让他们做到心里有数。”刚毕业就参与了贵广高铁建设的王印如是说。
“现在的隧道建设,不仅配置了多功能作业台车、拱架安装台车、智能化衬砌台车、智能养护台车等大型装备,还打造了集人车分离门禁管理、人员精确定位、视频监控管理、有毒有害气体自动监测、安全行为自动捕捉、智能广播喊话系统等为一体的综合管控中心,真正实现了安全、质量、进度的可视化和可追溯性。”谈到如今的高铁施工环境和条件,王印满脸自豪。
2011年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他,年龄不大但“资历颇深”,10余年来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程师”等荣誉,参与建设的青云山隧道还为企业捧回金灿灿的“鲁班奖”。
30年,“前”与“后”书写着三代建设者的呕心沥血;30年,“新”与“旧”见证了铁路发展的日新月异。如今,他们正用智慧和汗水,“浇筑”新时代的出川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