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锦江区18个“六微”工程项目见成效——

    城市治理精细入“微”民生幸福见“微”知著


  • 福字街“福顺里”院落。

        

    □吴飞 (图片由锦江区书院街街道办事处提供)
      今年以来,成都以推进社会治理“深耕善治”为主题主线,围绕夯实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基层基础,聚焦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领域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分类实施发展微创投、空间微营造、小区微治理、民生微实事等“六微”工程,全力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践深耕细作、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果有形可感。
      截至目前,锦江已开展18个“六微”工程自主实施项目,把居民群众所思所盼的“幸福账单”变成了“六微”工程推进实施的“任务清单”。项目成效如何?群众满意度怎样?让我们走进锦江区的街头巷尾寻找答案。

    以“空间微营造”筑牢“服务新阵地”
      午间,锦江区成龙路街道粮丰社区,R29社区智惠食堂排起长队,有孩童也有老人,这个今年5月开始运营的社区食堂,成为附近居民离不开的“餐桌”。
      不只有食堂,共享自习间、创客空间、理发室、健身房、会客厅、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这座绿白相间的社区综合体——R29社区生活空间,针对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群体的需求,采用“社区商业+”和24小时全天候服务理念,集纳各类服务场景,不仅是一个美学空间、社区商业空间,也是一个居民可进入、可参与的生活空间。
      “社区商业+”带来24小时高品质社区服务。“R29社区生活空间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生活圈’,已然成为大家出门即达的‘幸福圈’。”粮丰社区负责人表示,R29社区生活空间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近20万常住人口,作为成都首个3.0版社区生活空间,给大家带来“一站式”的幸福体验。
      空间微营造,让居民从身边的点滴变化感受城市生活之美。今年,锦江区“走红”的不仅有R29社区生活空间,还有暑袜街的“网红”邮政局。
      “您好,请问要办理什么业务?”在暑袜街邮政支局的办事大厅内,办事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耐心引导。
      “没想到在邮局也能办理企业注册登记,非常方便。”领到营业执照的钟先生喜笑颜开,从政策答疑、材料准备到网上提交、邮寄到家,“一条龙”帮办代办暖心服务让钟先生称赞不已。
      为最大化方便群众,锦江区结合空间微营造,与暑袜街邮政支局合作,打造“智政务·新邮政”服务新场景,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企业和个人服务事项112项。
      此外,锦江区整合利用闲置空间260平方米,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共建熊猫邮局空间阵地,开展邮票文化进社区、邮票主题展览等文化活动,发动居民参与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引导居民参与治理、激发党建活力。
      锦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社区服务更多元、群众生活更多彩,锦江区积极推进“共享阵地”建设,开放共享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资源,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成为以“空间微营造”筑牢“服务新阵地”的生动注脚。

    以“小区微治理”焕发“老院新气象”
      午后的阳光透过枝丫洒在街头,文艺范和烟火气相融共生……漫步福字街特色街区,往来行人的脚步在这里慢下来,这条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街巷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街区。
      顺着北顺城街向前走,可以看到崭新的“福顺里”3个大字。这里是福字街18号、北顺城街39号、53号3个院落“拆墙并院”,以及北顺城街57—83号低洼棚户更新改造而形成的新院落。新院落拆除3堵院墙,释放更多公共空间,新增车位20个、户外活动空间200平方米,提升绿化面积280平方米,改建物业用房500平方米,释放低效公共空间750平方米。
      以释放的公共空间为载体,社区的各类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院落门口,“望福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院落内,“同堂馆”是居民议事、青年健身、儿童游乐、老年娱乐的全龄段活动中心。“家福喜,事顺意,幸福美好生活在这里”的社区标语,正成为大家的心声。
      从福字街望向全区,锦江区推动治理力量向居民小区、群众家门口下沉,通过小区“微治理”,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以前我们最怕雨季,这里出行难、停车难、买菜难的问题很突出。”锦江区沙河街道五福苑小区居民苏阿姨很感慨。如今,小区经过改造后,大门修缮一新,停车场秩序井然,路面干净整洁;除了“颜值”提升,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功夫花在“里子”——管线管网改造、新建垃圾池……“院落改得很漂亮,居民住得很满意!”苏阿姨说。
      “通过综合施策,老旧小区‘颜值’提高、功能提升,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高涨。”沙河社区党委书记刘博说,小区改造前,社区工作者反复入户征求意见,改什么、怎么改,都是居民说了算。
      “在东光片区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坚持先摸底后规划,多次征集居民、商家的建议,重点也重面,重院内也重院外,重基础也重配套。”东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结合片区实际,以‘老旧小区更新+特色街区打造’为支点,坚持一体化、片区化、市场化推进‘五院三街一游园’改造提升。”
      近年来,锦江区创新“一院一策”治理模式,以空间为单元,植入多元示范性改造场景,探索形成了老旧小区改造、治理、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造机制。

    以“发展微创投”激活“社区新力量”
      “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美食、美景?快来参与‘我为家乡代言’公益计划,成为社区合伙人的一员,为邻里带来独属你家乡的故事和风味。”今年以来,一场名为“我为家乡代言”的公益活动引起锦江区沙河街道静康社区居民的关注。
      作为一个“年轻”社区,成立十年来,静康社区常住人口由不到3000人增加至17000多人,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这样一场公益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或商家推介自己家乡,社区将30多名合伙人的资源开发成产品,上架到社区公众号,居民可以随时下单。
      “我为家乡代言”公益计划的成功实施,正是锦江区创新构建132N社区微循环体系的缩影。
      一头连着社区居民,一头连着个体户、小企业,社区商业如“毛细血管”,让城市经济“微循环”越发畅通。锦江区从构建新型社区商业关系和价值体系出发,在满足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的同时,通过“132N社区微循环体系”,带动社区在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转化利用。
      132N中的“1”,指的是社区社会企业;“3”指的是社区居民、在地商家、外部公益资源三类社区合伙人;“2”是指线上社区生活服务小程序、线下社区微型综合体与小区微型服务体;“N”即N个公益行动或公益计划。该体系运作机制以社区社会企业为主体,广泛链接社区居民、在地商家、外部公益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社区平台,开展公益行动或推行公益计划,形成社区、商家、居民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服务关系,以此实现社区服务的自我造血“微循环”。
      锦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132N社区微循环体系”是锦江区推动发展微创投的创新实践,为社区居民的家门口创业和家门口公益提供舞台,锦江区将坚持优化社区服务体系、营造社区服务场景、完善社区服务机制,聚力实现“推门就是美好生活”。

    以“民生微实事”办好“居民心头事”
      位于锦东商圈的天廊街区,毗邻塔子山社区,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集美食购物户外运动为一体的潮玩街区。然而,作为商住一体的开放式街区,居民业主与商业主体间面临着不少“矛盾冲突”,如商户噪音、外摆摊位影响出行、宠物粪便清理等问题,成为街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对此,社区着力推动居民自治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搭建“治廊团”商居协商议事平台,促进商户与居民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达成价值共识,实现彼此互惠互利。目前,“治廊团”包括物业、商户、居民等20多个成员单位,参与街区共治。在“治廊团”的推动下,形成了商居议事机制、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文明养宠社区公约等,化解了商家和住户间的矛盾。
      塔子山社区党委书记王磊介绍,天廊街区聚集了大量年轻人,传统的社区活动难以吸引年轻人群,社区在前期摸排中发现,街区有部分因兴趣而建立的社团,为此,社区鼓励年轻党员带头,以兴趣爱好为主题分别组建社团并开展活动。街区美食社群、青年滑板社群、户外运动社群等相继成立,10多位社区主理人带领居民开展活动,进一步达成情感连接,引导商户为在地居民提供福利,引导居民更多地理解支持商户工作,倡导公益友善、交流互助的街区氛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户和年轻居民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大家还为天廊街区治理品牌起了一个名字——“好踏踏”。王磊解释,“好踏踏”在四川话中指“好地方”,包含了大家对于街区越来越好的祝愿。
      锦江区推动各类民生微实事,办好居民“心头事”,社区更像家、人心更齐整。“春熙孃孃”成为春熙路上的最美风景线,柳江街道的“和善孃孃”组团“出道”,“小牛哥”走街串巷开展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品牌在锦江区涌现,城市治理成果日益转化为居民可感可及、群众普遍受益的幸福体验和社会认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