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通过东西部协作,一条白鹅全产业链在屏山县形成
浙川白鹅东“飞”农户增收有新路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发自杭州
“回乡”之路
●2021年以来,屏山县累计出栏超25万羽浙川白鹅,建成年孵化150万羽的白鹅孵化基地1个,种鹅场2个,育雏基地 5 个,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同时,浙川白鹅还被推广到乐山马边等地养殖
●原产自浙江诸暨的小香薯在乐山沐川种植后也“回乡”了。通过东西部协作,今年乐山沐川引进绍兴诸暨小香薯,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在沐溪镇试种植350亩
“大家尝一尝,来自四川养殖的浙川白鹅,肉质很筋道。”12月7日,2023浙江农业博览会现场,两位姑娘正在浙江嘉兴的美食老字号——“味德丰”展区前,向来往观众介绍卤鹅产品。
记者在现场留意到,工作人员在推荐产品时,特意指出这是来自四川屏山的浙川白鹅,在其展区内,也放置着“浙川白鹅产业升级”的展板。
“来自浙江的品种在四川养殖,再做成浙江味道。”味德丰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顾晓欢介绍,浙川白鹅,顾名思义是与浙江和四川都有关系的白鹅。
试验成功,“飞”向浙江市民餐桌
浙川白鹅原名浙东白鹅,主要分布于浙江东部的宁波、绍兴等地。2021年,四川屏山从浙江象山引入该品种白鹅,从而得名浙川白鹅。
“屏山县大约有20万亩的果园,广泛种植‘茵红李’。”浙江援川干部、屏山县政府办副主任缪李伟介绍,引进浙东白鹅可以构建起山地生态循环农业,林下养殖白鹅可以替代人工给果园除草,鹅粪还可以给果树增加有机肥,既解决了果园除草问题,有机肥还能提升“茵红李”的品质。
2021年,屏山县首批引进了5500羽鹅苗,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进行试验养殖,并通过收集白鹅的生长数据,来摸透其养殖规律。同时,进一步培育养殖意愿较强的农户,给予鹅苗购买补助、牧草种子赠送、现场技术指导等帮扶。
通过试验养殖发现,浙东白鹅生长周期短,品质优良,“茵红李”采收后至次年挂果采收前可以养3批次白鹅,果园的空闲地每年可增收2500元/亩。
试验性养殖成功后,2022年,屏山在全县规模化推广养殖。屏山养殖的白鹅在通过检疫等环节后,被送往浙江味德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端”上了浙江市民的餐桌。
东鹅西养,浙味入川。今年5月,味德丰·屏山旗舰店营业。通过东西部协作,一条白鹅全产业链在屏山县悄然形成。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屏山县累计出栏超25万羽浙川白鹅,建成年孵化150万羽的白鹅孵化基地1个,种鹅场2个,育雏基地5个,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同时,浙川白鹅还被推广到乐山马边等地养殖。
四川养殖的浙川白鹅回到浙江,市场如何?味德丰展区前人潮涌动,市民纷纷抢购。“今年以来,我们已经采购了30万只来自四川的浙川白鹅。”顾晓欢介绍。
有价格优势,小香薯也“回乡”了
回乡的还不止白鹅。记者在浙江农博会四川馆看到,原产自浙江诸暨的小香薯在乐山沐川种植后也“回乡”了。通过东西部协作,今年乐山沐川引进绍兴诸暨小香薯,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在沐溪镇试种植350亩。
“小香薯在东部地区有很成熟的市场,沐川种出来的小香薯对比浙江产地的小香薯有价格优势,便宜20%左右。”四川云舟冷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展场负责人王杉杉介绍,公司与沐川县山水乌蒙强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小香薯订单,今年已销售15吨沐川小香薯。去年,乐山与绍兴建好了东西协作云舟冷链两地仓,沐川农副产品实现24小时到达东部地区,不仅实现四川农产品入浙,也实现浙江老字号产品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