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成都市龙泉驿区多措并举加强基层应急管理

  •     

    □吴飞

      今年以来,成都市龙泉驿区紧紧围绕全面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聚焦组织体系、队伍建设、保障水平三方面,把抓基础和强能力、抓当前和谋长远结合起来,奋力加快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安全发展之基,护航高质量发展。

    完善体系
    提升基层应急工作治理能力
      基层是应急管理的首要防线,坚持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一项紧迫而持久的任务。
      对此,龙泉驿区出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责任清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责任清单》《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厘清有关部门(单位)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职责,明确“区—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形成全覆盖的工作责任体系。
      据了解,龙泉驿区10个镇(街道)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指挥长,其他领导任副指挥长,村(社区)、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的街镇应急指挥部,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不少于两名专职工作人员。
      积极贯彻落实成都市“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五联机制”,龙泉驿区建成以4个区域性中心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以10支镇(街道)应急队和124支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加强基层“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训练和联合演练,开展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比武选拔大赛,以赛促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队伍灾害事故先期处置能力。
      与此同时,龙泉驿区强化联防、联训、联调、联战和联勤的“五联机制”,探索“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在处理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应急安全宣传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巡查检查、应急值守、预警预报、区域联动、先期处置、转移疏散、避险管控等制度,在统筹基层“防与救”力度上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配强队伍
    提升基层应急工作落实力度
      龙泉驿区出台《成都市龙泉驿区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培训制度》《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规定》,实现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全覆盖。
      哪里有险情,奔赴哪里;哪里有需要,迅速出击。这支覆盖“中心城区—镇(街道)—村(社区)”的“救援铁军”,成为龙泉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
      在区级层面,以消防、卫健、通信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龙泉驿区建立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3支约900余人,在区应急管理局领导下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突出综合指挥和专业救援处置的关系,发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队、主力军”的优势,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的区级应急救援力量。
      在镇(街道)层面,龙泉驿区10个镇(街道)完成应急队组建,共计10支队伍700余人,每支队伍骨干队员人数不少于2名,其中专职人员不少于10名,形成15分钟内快速响应、30分钟内快速处置的快速响应救援机制。
      在村(社区)层面,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组建124支应急突击队,定期开展防汛、火灾逃生、各类创伤救治等应急培训演练,确保随时“拉得出、打得了”。
      在社会救援层面,培育危险化学品、山地救援、水上救援、工贸救援等5支社会救援队伍,多方协同激活救援力量,全面提升基层应急救援快速响应能力。

    落实保障
    巩固基层应急工作运行基础
      在信息报送上,建成区级—镇(街道)—村(社区)3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完成282名灾害信息员A、B岗配置,进一步明确灾情报送要点、规范报送流程,确保灾情报得出、报得快、报得准。
      在标准化建设上,精心组织示范乡镇、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社区、企业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全区已建成9个四川省安全社区、6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完成404家规上企业标准化创建。建成应急避难场所70个、面积约107万平方米,切实加强村、社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社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实现全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全覆盖。
      在物资储备上,建立以生活救助类为主的区—镇(街道)—村(社区)3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35个,按照全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十四五”规划和采购计划,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帐篷、折叠床、棉被、凉被、防寒服、场地照明灯等31类、2.8万余件区级救灾物资,协议储备7类33万件饮用水、食品类物资,确保关键时刻应急资源“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
      此外,龙泉驿区建成162个微型消防站,纳入警情调动体系,加强作战能力提升,着力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快速、便捷、有效的消防力量保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